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苦楝是台灣常見的樹種,在春天開花。過去因為苦楝長得高大,苦楝花又是細細碎碎帶著淡紫色的小花,開在綠色的葉子上並不顯眼;加上她與潔白搶眼的流蘇的開花時間相近,所以經常被人們忽略了。
有一年春天,台大的流蘇開了,引來大批賞花的人潮。我的住家離台大不遠,因此不免俗地來到台大校園賞花。
走著走著,轉進了一個迴廊,猛然發現迴廊的圍欄外簇擁著一大把一大把細碎的花朵,在微風中搖曳著,有些甚至穿進了迴廊,美極了!
我驚訝於平常高高掛在枝頭的楝花,現在竟然伸手可觸,湊近後才發現,這些苦楝是種在下層的原住民圖書資訊中心。而我所處的地方雖然是平地的第一層,卻是原住民圖書資訊中心的二樓。
苦楝花給人的印象,是屬於一種細細碎碎低調的美感,不像流蘇般開得那麼張揚跋扈,卻是值得人們慢慢地品味。
宋人謝逸在〈千秋歲〉裡這麼說楝花:「楝花飄砌,蔌蔌清香細。」把楝花的美,形容得十分貼切。
由於苦楝花開在四月至五月,也就是暮春開到夏初。清代園藝學家陳淏子的《花鏡》上說:「江南有二十四番花信風,梅花為首,楝花為終。」
楝花是江南二十四番花信風之尾,楝花謝盡,花信風止,夏天就來臨了。
明代詩僧釋函可〈詠花六首其五〉:
風光撇眼我明知,
花信頻來暗自悲。
二十四番腸寸寸,
安能更見楝花吹。
所以王淇的「開到荼蘼花事了」並不符合事實,應該改為「開到苦楝花事了」。
由於苦楝花開的季節涵蓋了端午,所以古代也有以楝葉包粽投入湘江祭屈原的習俗。
根據中國第一部歲時民俗志《荊楚歲時記》記載:「蛟龍畏楝,故端午以葉包粽,投江中祭屈原。」可見,以往端午包粽子祭祀屈原時用的是苦楝葉。
宋人張蘊有一首〈詠楝花〉詩:「綠樹菲菲紫白香,猶堪纏黍予沉湘。江南四月無風信,青草前頭蝶思狂。」這句「猶堪纏黍予沉湘」,說的就是這事。
明代高濂在他所著的《草花譜》中,對苦楝花如此描述:「苦楝發花如海棠,一蓓數朵,滿樹可觀。」可見古人並沒有忽略苦楝花的美麗。
由於苦楝花細碎,容易在風中飄盪,所以也有「楝花飛」或「楝花風」的說法。
宋代鄧深〈即事六絕〉其中一首:
昏煙漠漠雨霏霏,
四月輕寒浸裌衣。
葉滿筠籃桑徑晚,
杜鵑聲急楝花飛。
苦楝花又名楝花、苦苓、金鈴子等。宋代學者羅願在《爾雅翼》裡說:「楝葉可以練物(提煉藥物),故謂之楝。」
因為楝樹味苦,所以也稱苦楝。而苦楝結實,色金黃,尤其在冬日,苦楝葉落盡,滿樹掛著金黃色的果實,猶如一串串的鈴鐺,非常可愛,因此苦楝也被稱為金鈴子。
不過苦楝的果實、枝幹、樹皮都有很強的毒性,不可誤食。然而,苦楝子卻也是許多鳥類喜愛的食物,牠們對於苦楝的毒性,似乎與生俱來得以免疫。所以當苦楝子成熟時,會招來許多野鳥棲息覓食。
有一個有關苦楝的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年少時曾牧牛,有一次在苦楝樹下乘涼,被掉落的苦楝子砸頭,他一氣之下,怒斥詛咒:「苦楝黑心死過年。」所以每逢農曆年前後,苦楝就呈現一片枯槁的樣子。
傳說雖無稽,但也說明了苦楝的一種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