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於生死或涅槃任何一邊,可不是求法的態度,不要被任何外相,因緣和合的現象,束縛了真心本性。圖/資料照片
執著於生死或涅槃任何一邊,可不是求法的態度,不要被任何外相,因緣和合的現象,束縛了真心本性。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此時,老維摩已經知道文殊菩薩將要率領大眾前來,立刻大顯神通,淨空丈室裡的物品,只留下一張床鋪,老維摩就躺在那裡等候大家的到來。當文殊菩薩等人到了居士家裡,既不見室內有任何侍者,也不見室內有任何設備,只見老維摩一人躺在床上,沒有表情,但是一見到文殊菩薩進來,老維摩立刻熱情招呼,又語帶機鋒:「歡迎之至,文殊菩薩!您是以不來之相光臨,以不見之相來見我了!」
文殊菩薩問:「是的,維摩居士!諸行無常,一切都是遷流變化,來過就不會再來,去了就不會再去;所以說來沒有來的地方,去也沒有去的地方;您現在看到的,也都是念念不住的,沒有可以看到的。不談這些了,居士近況怎樣呢?您現在身體如何?有比較好轉嗎?佛陀很掛念您的病情。您的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該如何治療才能痊癒呢?」
維摩居士回答:「我的病來自於愚痴滋生的愛欲,才導致我生病。眾生生病了,我就生病;眾生的病好了,我自然也就會痊癒了。譬如:有一位大德長者他只有一個獨子,當他的孩子生病了,做父母的也會憂慮成疾,等到愛子病癒,父母的病況也會跟著好轉了。同樣的,菩薩護念一切眾生,就像父母疼愛子女一樣,一旦眾生患病時,菩薩也會得病,等到世人病癒了,菩薩的病也好了。因此,只要世人的迷妄消失,解脫煩惱,我的病自然就會痊癒。」
文殊菩薩又問:「那麼,菩薩的病又是什麼原因生起的呢?」
維摩居士回答:「菩薩之所以生病,那是從菩薩大慈大悲之心所生起。」
文殊菩薩問:「您居住的地方,為什麼都沒有侍者?」
維摩居士答:「諸佛的國土,也全都是這樣空空的。空的智慧,要從眾生遷流不息的心念中悟道。您問我為什麼沒有侍者?所有一切信仰惡魔或邪教之徒,全部都是我的侍者,因為他們歡喜耽溺於生死,菩薩為了度化他們,也就不捨生死輪迴;對於錯誤知見邪教之徒,菩薩入其邪林,也不為所動。」
文殊菩薩便問:「您是生什麼病?有什麼症狀?」
維摩居士回答:「我的病無形、無相。」
文殊菩薩問:「您是身體的病?還是心理的病呢?」
維摩居士答:「不是來自身體,五蘊暫時和合是沒有實體的;也不是心理的,心念無常,剎那生滅。」
文殊菩薩問:「那是屬於地、水、火、風四大因素裡的哪一個原因呢?」
維摩居士答:「這個病不是因為四大,但又不離四大,不過,眾生生病都是因為四大不調的關係,由於眾生患病,所以我也生病。」文殊菩薩與老維摩兩人之間一問一答,逐漸深入大乘法門的精髓,破除煩惱的根源。
當他們反覆問答之際,已經同大家都站了一會兒的舍利弗,在室內看不到椅子,心裡就很納悶:「我們這些菩薩和阿羅漢要坐在哪裡呢?」維摩居士馬上懂得舍利弗的意思,便對他說:「尊者,您是為法而來?還是為床座而來?」
舍利弗對於老維摩敏銳的觀察力,心服口服,但仍然故作鎮靜地回答:「居士,我當然是為法而來,不是為床座而來。」
維摩居士:「舍利弗,求法的人,應該不惜一切生命去追求真理,哪裡會在乎有沒有椅子可以坐。執著於生死或涅槃任何一邊求法,這可不是求法的態度,您不要被任何外相,因緣和合的現象,束縛了真心本性。」
維摩居士提醒了舍利弗之後,回頭看文殊菩薩說:「菩薩,您曾經遊化諸佛國土,哪一位佛的國土,有這樣無上功德的師子座嗎?」
文殊菩薩答:「從此往東,有一個世界名叫須彌相國,有一位須彌燈王佛,他的身高八萬四千由旬,他的師子座高達八萬四千由旬,我所見過的座椅中,就以他的最為莊嚴了。」
聽了文殊菩薩的回答,維摩居士即刻運用神通,須彌燈王佛馬上得知,把莊嚴高大的三萬二千師子座,運到老維摩的房間來,這個房間原來只有丈室之大,現在竟能容納所有的座椅。跟隨文殊前來的一群佛門弟子,目睹這樣奇妙的現象,無不驚異。
老維摩說:「文殊菩薩,及諸位菩薩、阿羅漢就請上座吧!」
已經修得神通自在的諸位菩薩,無不各顯神力,紛紛坐上這高尚莊嚴的床座。然而,新發意的菩薩和舍利弗等阿羅漢,都只能百般無奈,望而興歎,無法坐上這高廣莊嚴的師子座。
看到舍利弗等人還沒上座,老維摩微微一笑,說:「尊者!您剛剛不是埋怨沒有床座,現在請上座呀!」
舍利弗:「維摩居士!床座又高又寬,我等修行功力,坐不上去啊!」
維摩居士:「如果靠自身的力量無法上座,不妨一心禮拜和祈念須彌燈王佛加持,自然就能騰身飛躍到座位上。」
舍利弗和其他聲聞,便依照居士的指點去做,在須彌燈王佛的加護下,果然飛到高床上座了。舍利弗又驚又喜地說:「維摩居士!今天這樣的場面,我從來不曾看過,這麼小的房間,竟能安放這麼多廣大而又莊嚴清淨的座椅,又不覺得壓迫、擁塞,這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
這一段在說明大小互融的道理,諸法平等,不要妄自說空說有、論事論理,維摩居士透過生病因緣,以智慧、神通展現管理法門,降伏這些羅漢傲慢自大的習氣,也藉此教育大家,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佛法要在恭敬中求,才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