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①】《維摩詰經》的社會管理學①

文/星雲大師 |2025.04.12
899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把監獄生活當做是在閉關修行,既來之,則安之,要懺悔過去傷害別人的行為,更要發願未來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有用的人才。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前言



佛經中最具代表的居士大德,就屬《維摩詰經》的維摩居士了。他住在印度的毗耶離大城,是一位政商關係很好的大企業家。老維摩為人幽默風趣,長於口才,善於方便說法,在語默動靜之中,就自然的將佛法帶給大家;他正直、勇敢,樂善好施,歡喜幫助貧民百姓,關懷弱勢團體;他不求回報,不自私、不貪求,只想給人一些幫助,因此,深受社會各界人士的歡迎與喜愛,尊稱他為「大士」、「菩薩」。

老維摩對於人世間的人情管理、人事管理,很有這種專長,也樂意幫助他人怎麼來處理面對,現在就把這一位佛陀時代的居士菩薩──維摩居士對於社會管理的善巧方便,為人的一些趣聞,介紹給大家認識。

一、「無量方便」的社會管理

首先就維摩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組織佛化家庭,來了解他的管理學。老維摩家有妻子老小、六親眷屬,全家大小在他的引導之下,個個奉持三皈五戒,相親相愛,互相尊重,在老維摩的家庭裡,每一個人都是奉行「你對我錯、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他把出世入世的智慧,融入在生活裡,所以他有一個菩提眷屬的和樂家庭生活。

老維摩交遊廣闊,他常常同國王、大臣們交流如何管理國家,怎麼樣能帶給老百姓幸福安樂,比方說:倡導人人重視法治、上位者要禮敬賢人雅士、重視純樸敦厚的民風、要積極提倡融和交流、要傾聽民意等等。老維摩每次提出的各種辦法,都讓國王心悅誠服,欽佩不已。

在經營事業之餘,老維摩經常走入大街小巷,所到之處都以佛法管理的智慧幫助大家,比如,他到校園弘法,開示老師教育學生時,知識教育固然重要,生活教育也要同時並重,人人思想自由,生活要有規律;對於青少年朋友,他同慈父一般的和藹,諄諄善誘為人處世之道,設置獎學金,幫助窮困卻仍有志向學的學生。

看到一些成家立業的人,因為賭博、貪心,最後輸的家破人亡,甚至上吊、自殺,他就到賭場開導大家:「朋友們,賭博輸了很痛苦,贏的人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人家的痛苦上,又何必呢?賭博有勝負,勤勞、誠信、智慧賺錢才靠得住,做生意要以本金去投資,才不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投機失利的痛苦。」

對於家計困難墮入紅塵的妓女們,老維摩同他們說明欲望墮落的痛苦:「各位女士們,用欲望迷惑別人,讓人家家庭不和,讓人家夫妻吵架,我們自己怎麼會有好的未來呢?我們要有好的正業,做女工、做服務、做清潔工,甚至到餐廳裡端盤子、替人家洗碗筷、洗衣服、掃地,以勞力來賺錢,就會給人尊重,自己也活的心安理得。」

偶爾,維摩居士也會走進鬧市、酒館,去教化那些醉生夢死之徒。到監獄去開導受刑人:「把監獄生活當做是在閉關修行,既來之,則安之,要懺悔過去傷害別人的行為,更要發願未來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有用的人才。」此外,對於為社會帶來安居樂業、保家衛國的軍人,老維摩也讚歎他們犧牲奉獻的精神。

維摩居士以各種善巧方便來幫助大家,廣結善緣,深得男女老少大家的尊重。因此,一聽到維摩居士生病了,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平民百姓都爭相前來探望,維摩居士趁機告訴大家要如何來管理自己的身心,才能獲得身心自在,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四念住法門。

維摩居士這種與病為友的樂觀精神,讓大家非常的敬佩,老維摩就是這樣不捨一人、不捨一法,以無量的方便,度化眾生,只要有他在的地方,就會充滿希望和光明。

二、「大小互融」的社會管理

當維摩居士得知佛陀來到毗耶離弘法,內心希望佛陀能來探望他的病情。佛陀就同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等人提起去慰問老維摩,但是,這些聲聞羅漢過去都曾經被維摩居士喝斥、批評過,羅漢弟子們心裡想,佛陀派我們去探望老維摩,老維摩口才犀利,一定會在思想上給我們很多的批評,大家都不想去聽他的教訓,所以紛紛向佛陀表示自己不適任去探望關心維摩居士的病情。

佛陀只好請文殊菩薩前去探視維摩居士。這時的文殊菩薩也有所顧忌,擔心自己直下承擔,恐怕對不起那許多不要去的同道們,所以只得跟佛陀說:「維摩居士的確不是一位簡單的人物,他善知佛法大意,善述法要,既有無礙智慧,又通曉菩薩法義,深入諸佛的祕藏,能降伏許多惡魔,領悟神通,我也不敢與他匹敵,不過既然是佛陀的旨意,我也只得遵命,前往探視老維摩了。」

這樣說過以後,文殊師利菩薩就要起身前往,那些菩薩、聲聞弟子們,一聽文殊菩薩願意去探視老維摩,都對於兩位大士的會合,充滿了好奇,也寄予厚望,想必會有一場精采的佛法真義,便紛紛表示要一起前往,去看看文殊菩薩如何跟維摩居士對話。於是,諸菩薩和羅漢聲聞們,都跟隨著文殊菩薩浩浩蕩蕩的前往維摩居士的處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