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燕卿
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一名媳婦表示,其婆婆對她包含做家事的順序,購買物品的種類,或打掃的方式等等,總是會不斷下指導棋,且常常不滿意她的作為,日復一日,婆婆說的話很像緊箍咒一般,令她頭痛且感到無所適從。
上述的例子,婆婆不時的干涉媳婦,認為自己的方法才是正確的,因此常常叨唸、糾正。這嘮叨很像感冒,雖不會有大礙,但卻可能影響家人的生活,至少影響了家裡的氣氛,長期如此,會令人受不了,使日常生活變成無止境的折磨。顯然嘮叨不是對的溝通方法。
嘮叨包含著反覆的要求、責備、警告,它和「時常提醒」是不同的。小孩需要時常提醒,因為他們尚未發展出自己內在的責任感,且小孩對自己衝動的克制力還很薄弱,須靠外在的控制,所以要時常提醒他們該做的事,以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通常父母會問:「我怎麼知道我在嘮叨,還是在反覆提醒他?」這區別很容易,就是不論次數有多頻繁,「提醒」必定是以友善的態度和口吻,沒有不耐煩或生氣,但是嘮叨的語氣則有,這可以聽得出來。當孩子對你的話語覺得不耐煩、要冒火,而你也覺得火大起來,這時可確定是在嘮叨沒錯。一旦大人開始嘮叨,小孩就可能出現不耐煩的回答、敷衍拖延、藉故托辭、發怒等反應。
曾經有孩子抱怨,他的母親是一個從早到晚不停嘮叨的人,如剛進浴室刷牙,其母親就會從客廳叫道:「不要忘了刷牙。」從房間出來,則立即聽到母親說:「不要忘了關燈。」如果沒別的事可挑剔,就會以功課說嘴,剛進家門,母親就喊:「別忘了做功課。」孩子一氣之下,就偏不做功課,讓母親不開心,因為他唯一能反抗的就是不念書,讓母親焦慮、著急。
要解決嘮叨,首先要注意的是要對事情預先訂好原則。對於規定的事物,事先訂好賞罰標準,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拖延及嘮叨,因為,既已訂好規則,就不需一說再說,若沒有照規定做,就可實施預定的懲罰,也不必嘮叨。
第二步是設法忽略不重要的事,只對重要的事立規則。溝通時要清楚具體,避免含糊不清,不接受「我等一下再做」或「我有時間再做」的回答,確定要在某個時間內完成,並事先說好,沒有如期完成的後果。當然父母要以身作則,樹立好的學習榜樣。
同時,要檢討夫妻之間或親子之間是否已經到了關係惡化的地步,是的話,則要尋求心理治療或輔導的幫忙,解決問題。
提醒時,可以在孩子或伴侶耳邊悄悄告知他要做的事,顯示親密、重視他,給其面子,這樣做通常會很有效。
「刷牙」、「關燈」都可算小事事,不必嘮叨,「功課」則可列為重要的事,可以告知孩子功課要在幾點前做完,其他的時間則由孩子自行安排(如:看電視、打電動等)。如果孩子沒在時限內做完功課,則停止看電視、打電動;若做到了,可增加獎勵,如此運作,其效果會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