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燕卿
最近有一則新聞,一對情侶爭吵後,女方因男方施暴而去警局報案。新聞也起底了這位男士曾有兩任前女友,都因男方施暴而報過案,於是很多人不解,這位男士是社會公眾人物,其過往的歷史應該都會知曉,為何女方還選擇交往?
關於這點,是因為有些人會認為自己將會是對方暴行的終結者,而不是逗點或分號,深信只有自己可以讓對方改變。除此之外,還有文化的塑造,所謂的「浪子回頭金不換」也是一種信念,坊間也會散布這樣的故事,意在指出人都會犯錯,但如果能改過,為什麼不給他機會。
於是,有一些伴侶就在這樣的思維下,過著不快樂、恐懼的時光,想著有一天對方終會改過,抱著期待和希望至老,以致誤了一生。尤其是華人社會,常存在一種想法,期望生活太平順、快樂是不對的,人生不可能太圓滿,滿則溢,所以不完滿才正常。因此,縱然這關係不健康或不快樂,也不選擇離去,用另一種「責任」、「義務」將自己綁住。
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曾有犯罪學者提醒:有下列情況發生時,就可篩選對方適不適合交往。如:一、有前科。二、控制慾很強。三、經常貶低你的人。四、經常在大眾場合為一點小事動怒的人。說到這,有一個簡單的觀察方法,就是在餐廳用餐時,如果服務生忘了送餐點或送遲了,這時可觀察點餐者的反應,如是破口大罵、厲聲指責的,肯定是情緒控制不佳的人。
還有一種是,生氣時罵人、打人,但之後會道歉、送禮物讓你心軟的人,一次又一次如此反覆發生,這樣的過程使得受害者不覺,而處於危險的境地。
約會時,每個人都會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所見所感覺的都是幸福的,一旦熟悉後,尤其進入婚姻,幾乎就是還原做自己,如果壞的面比較多,如暴力,就不是只有夫妻關係的變化,還包含子女對父母相處模式的學習。孩子學習父母親用吵架、暴力處理問題,孩子可能就會將這種方式帶進生活中,面對同儕或以後的伴侶也會習慣如此對待。
人與人的相處,免不了爭吵,但可以有智慧的去因應,雙方事先溝通好,如果有一方生氣時,另一方可以做什麼平息怒氣。例如:允許一方暫時離開現場,讓雙方冷靜下來,或一方此時抱住對方說聲道歉,將對方當小孩哄,氣也許就會消減,而不是隨著對方起舞,試著找些雙方可以共同面對,可以接受的處置方式。實在行不通,就必須捨棄這段關係,才能找回健康、快樂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