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燕卿
聽友人說,她的朋友每次和別人交往時,一天內可以傳三十幾個line給對方,如果對方沒有即讀即回,她就會認為對方身旁一定另有別人,且也不夠愛她,因此交往時間總是非常短暫,少則三日,多則一星期,對方就會離她而去。
聽到這兒時,我深感訝異,剛開始交往就表現出這麼強烈的控制行為,多數人應該是無法承受的。也曾看過有人一接到女(男)友來電,立即打開視訊,將週遭的人和物掃過一遍,讓對方安心,告知對方他處於何方,和哪些人聚會。
我常常在想,如果身邊的伴侶規定一定要如此運作的話,應該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所以非要如此要求對方,才能感受到對方重視並在乎自己。如果雙方都願意如此,則相安無事,如有一方極不願意受到控制,這時一定會想盡辦法逃離,或斷了這關係。
最可怕的事,莫過於婚前約會時會偽裝,而在婚後則開始要掌控對方。為了白首偕老的承諾,另一方不想受控制的人,也會巧妙利用科技,製造一些場景、聲音,讓對方安心,或和好友商量好故事情節,欺騙對方。
不只親密關係裡會表現出控制欲,在親子關係裡的控制更是無所不在。孩子小時候,父母認為孩子沒有生存能力,於是在飲食起居、就學等方面給予照顧,無形中代為做決定,如此也可能限制孩子學習自己做決定的機會。
例如學才藝這件事,孩子的興趣不在此,但父母很容易將自己的期待強加在孩子身上。可能是為了圓自己未完成的夢,殊不知卻帶給孩子很大的干擾和痛苦。
我曾目睹身為醫生的父母,強逼孩子考醫學院,然而孩子喜歡的是音樂。為了父母的希望,多次考試,但都沒上榜,結果孩子瘋了,父母從此一直深陷於悔恨的情緒中。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內心會有高度的安全感,少有控制欲。他能面對自己,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懂得自我尊重。具體而言,好的自我觀念基於相當的安全感之下才得以發展,而安全感又源自童年和父母之間的相處經驗。這種愛要透過身體的接觸、擁抱、撫慰給孩子,不然孩子會變得焦慮和充滿不安全感,成年後變成極度想要控制他人的人。
因此,父母經常吵架或感情不睦,均會使孩子緊張、沒有安全感。父母要讓孩子明白,他們接受孩子的任何感覺,允許孩子自己做一些決定,重視他們的意見,換言之,將孩子視為獨特的個人,才有可能培養出一個自在、自信和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