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yapei
文/李弘善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因為動物在陸地活動之後,總會留下腳印之類的蛛絲馬跡。這句話提醒世人:各種行為都會留下紀錄。海洋動物呢?在水中如何留下痕跡呢?不是說「過水無痕」嗎?這些都難不倒海洋科學家!最傳統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動物身上裝追蹤器;除此之外,科學家還想出其他妙招,精采的過程讓人不禁鼓掌叫好。
追ㄚ髻鮫 回歸軌跡
鴿子參考太陽的角度找到鴿舍的方向,「怪頭」ㄚ髻鮫如何在黑暗的大海中找到回家的路?1986年,美國沙魚專家在墨西哥外海執行ㄚ髻鮫的行為研究,他們在魚身上裝了追蹤器,記錄ㄚ髻鮫整天24小時的活動地點。
科學家發現:ㄚ髻鮫晚上離開海底火山到遠處覓食,「辦公室」與「住家」之間的路徑遠達10英哩。更讓人訝異的是,牠們游動的軌跡幾乎是完美的直線,竟然與我們開車對著馬路標線同樣筆直!有著追蹤器的幫忙,我們才知道原來ㄚ髻鮫就算沒有太陽可看、海底也沒有任何標記,牠們依舊可以憑藉頭部的定位系統,就算是長遠的距離,也能朝直線挺進。
追鯨魚GPS 尋藤壺殼
有些種類的現生大型鯨魚,配合海洋季節性的生態改變,演化出長距離遷徙的習性。例如灰鯨會在夏季待在高緯度極區海域,享用浮游生物大餐;冬季則前往低緯度溫暖海域繁衍後代。要追蹤現生的鯨魚,只要在牠們身上裝追蹤器就好;但是如何得知遠古鯨魚是否會遷徙呢?答案就在鯨魚身上的附著生物——藤壺。
藤壺與螃蟹一樣,都屬於節肢動物,有幾種只會附著在特定種類的鯨魚,例如「桶冠鯨藤壺」及「隱鯨藤壺」,分別棲息在大翅鯨與灰鯨身上。藤壺外殼由碳酸鈣組成,碳酸鈣需要的氧原子,在成長過程由周圍的海水取得。
海水中的氧原子有「氧18」與「氧16」兩種同位素,不同海域的氧同位素,比例組成各不相同。以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為首的研究團隊,想出一個妙招:既然藤壺跟著鯨魚遨遊四海,分析外殼的氧同位素比例,就可以推測藤壺到過哪些海域,這不就找出鯨魚遷徙的路徑了嗎?這篇宛如偵探辦案的研究,刊載於2019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要找魷魚 先找鯨魚
抹香鯨曾經是捕鯨船的最愛。水手在處理抹香鯨時,發現皮上有大型的圓型疤痕、胃裡有巨大的魷魚喙部,科學家斷定大王魷魚是抹香鯨的獵物之一。大王魷魚難得一見,最多只見失去生命的軀體。如想拔得頭籌拍攝大王魷魚的生態照,就必須「順藤摸瓜」從抹香鯨的行蹤下手。1997年二月,來自國家地理頻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以及康乃爾大學等一流專家及攝影人員所組成的探險隊,遠赴紐西蘭南島一處抹香鯨出沒的海域,拍攝大王魷魚,結果無功而返。
2004年九月,日本魷魚專家漥寺恆己與鯨魚觀察協會的森恭一,在抹香鯨出沒的小笠原群島,拍到一隻8公尺的大王魷魚,共取得五百多張生態照。2006年十一月,原班人馬又拍攝到大王魷魚的影集。雖然大王魷魚的生態照與紀錄片都已曝光,但是這種謎樣的動物還是讓人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