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頭丫髻鮫

文/李弘善  |2024.08.30
574觀看次
字級
圖/琪琪

文/李弘善 

我們的眼睛在頭的正面,而ㄚ髻鮫的頭部兩邊突出,眼睛卻落在兩個邊緣,頭型像極了榔頭,因此英文俗稱「錘頭鯊」。ㄚ髻鮫的頭在華人眼中,酷似古代紳士的帽子,因此有了「公子鯊」的稱呼。日本人卻認為,這樣的頭型與撞鐘的木槌沒有兩樣,乾脆稱為「撞木鮫」。不管哪種稱呼,在在說明了ㄚ髻鮫的頭型特殊,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到底這樣的怪頭有什麼功用呢?

海底上班 夜勤一族



周一到周五是上班族打拚的時間,人們這5天在住所與辦公室之間穿梭來回,這就叫「通勤」。ㄚ髻鮫不需賺錢,卻有類似人類的通勤行為喔!ㄚ髻鮫的群聚行為,是海洋學家感興趣的主題,尤其是位於中美洲的加利福尼亞灣的海底火山海域,群聚行為受到深入的研究:ㄚ髻鮫白天的時候,喜歡聚在海底火山附近來回游動,有時群體可以達到200尾至500尾。有趣的是,這樣的群聚等到太陽下山,牠們開始一群一群散開,最後所有成員離開海底火山,游到遠方覓食去了。隔天清早,ㄚ髻鮫又回到原來地點報到。ㄚ髻鮫白天休息,體力恢復才在晚上覓食,真是每天通勤的海底上班族,而且上得是大夜班呢!

定點群聚 方向感佳



ㄚ髻鮫能夠在特定地點群聚,肯定有特殊的定位方式。牠們如何在黑漆漆的大海中找到路線呢?1986年,美國沙魚專家在墨西哥外海執行ㄚ髻鮫的行為研究,他們在魚身上裝了追蹤器,記錄ㄚ髻鮫整天24小時的活動地點。科學家發現:ㄚ髻鮫晚上離開海底火山到遠處覓食,中間的路徑可達10英哩。更讓人訝異的是,牠們游動的軌跡幾乎是完美的直線,竟然與我們開車對著馬路標線同樣筆直!ㄚ髻鮫既沒有太陽可看、海底也沒有任何標記,到底如何遵循游動的路線?其實答案就在怪異的頭部!

磁場指引 頭用處大



「羅倫氏壺腹」是沙魚和魟魚特有的構造,能夠偵測非常微弱的磁場。ㄚ髻鮫的頭部布滿「羅倫氏壺腹」,活像一根天然的磁場探測器。科學家也發現,加利福尼亞灣海底火山剛剛噴出的岩漿,散發出較為強烈的磁場訊號,ㄚ髻鮫或許是利用磁場找到回家的路。我們光是在風平浪靜的游泳池,就很難保持直線游動了,更何況大海中有強勁的海流!ㄚ髻鮫能夠不偏不倚來回游動20哩,靠得正是磁場指引,讓牠們隨時修正海流造成的偏移。ㄚ髻鮫不時擺動頭部,原來就是在偵測附近的磁場呀!

ㄚ髻鮫群聚大遊行的畫面,其實在台灣綠島海域也可以看得到;奇妙的是,不管是綠島海域或是中美洲的加利福尼亞灣,群聚的時間都是在春天左右,而且幾乎都是雌性沙魚!根據「ReefQuest沙魚研究中心」的說法,加利福尼亞灣的雌性沙魚群聚現象,可能與春天時浮游生物產量增高有關係,因為雌性沙魚的生殖需求,需要快速增加體重;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台灣綠島海域的ㄚ髻鮫群聚奇景,只有民間潛水愛好者有時序的追蹤報導,研究單位尚未發表相關論述。在台灣沿海,ㄚ髻鮫一直是撈捕的對象,而目前漁政單位也尚未有相關的法令。

目前全世界9種ㄚ髻鮫當中,有3種列為「華盛頓公約」附錄二的保育物種,可見族群數量已經受到相當的威脅。ㄚ髻鮫大遊行的海洋奇觀,在台灣東部就可以看到,在漁業資源枯竭的今日,更值得我們珍惜與深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