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世航
過去總是認為辣是「痛覺」,是因為引起辣的化學物質,後續誘導的神經反應與傳統味覺不同,而是透過三叉神經傳遞到大腦,三叉神經是顏面最主要的神經,能感受顏面、口腔的機械壓力、溫度與化學物。
雖然辣會透過三叉神經傳遞訊息到腦部,但實際上與「痛」的感覺還是有些不同,「辣」,其實是綜合的感覺,可以再大略細分成3種感受:
辣覺構成 3種成分
辣椒屬的植物是提供「熱辣感」的代表,最主要是由這些植物所含的辣椒素引起,而胡椒的胡椒鹼亦會造成熱辣感。
這些物質會與舌頭上的溫度受體(TRPV1)作用。TRPV1受體,是TRP受體家族之一,原先在43℃以上會被活化,讓人產生「燙」的感覺,因此吃辣會讓人有種很燙很燙的熱感。相反的,薄荷的薄荷醇則是透過活化TRPM8,讓人產生清涼感。
在解辣方面,在1990年代的一項研究中,認為喝冰水、牛奶都可暫時降低辣椒素帶來的熱辣感。喝冰水可降低口腔溫度,讓TRPV1不活化而降低燙感。
「辛辣感」比較像是吃生大蒜時的刺激感,因為大蒜、芥末含有許多的硫化物,像是大蒜有大蒜素、芥末的芥子油含有allyl isothiocyanate(一種有機硫化合物)等。
這些物質除了可能帶有揮發性會刺激眼鼻以外,會於口腔中刺激舌頭的TRPA1而有了刺激性的辛辣感,這些硫化物同時也會些許刺激TRPV1,產生些微的熱辣感。
帶有「麻辣感」的食材,像是花椒就是麻辣鍋的精華,能讓麻辣鍋麻而不辣,香而不膩!其中,關鍵的成分為山椒素,是一種會刺激三叉神經的化學結構,山椒素有許多類似結構,又以hydroxy-α-sanshool為主。
過去研究發現,山椒素會透過TRPA1與TRPV1產生些許的熱辣與辛辣感,但也有研究認為比起TRPA1與TRPV1等受體,山椒素所產生的味覺是特異的,可能是透過抑制雙孔鉀離子通道蛋白。
這個通道與產生「接觸感」的神經反應有關,所以山椒素阻擋了KCNK的通道作用,就可降低人體對機械力的敏感性,也就產生「麻」的口感。
非屬味覺 亦非痛覺
辣覺本身不屬於味覺,但並不是全然屬於痛覺,且這些構成麻辣鍋的食材,不只造成以上的熱辣、辛辣與麻辣感,也有很多物質可構成食物的風味!
本文由好食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