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楊婷婷
新聞媒體常會有鳥類的時空分布定點資料,例如幾月幾號的什麼時間,有哪種不同鳥類的數量,登錄在某個山林位置,這種紀錄資料是怎麼做到的?又例如我們想要知道某種鳥類的常棲息地,這種生態問題的調查,又是如何得知?
生態調查 用發報器
原來早期要觀察鳥,先要找好幾個調查點,個別去做一段時間的調查,來調查鳥類數量;此外,也需要蒐集環境資料:包括樹木高度、直徑、樹種等,得到鳥的數量以及森林環境的資料,才能看出哪種鳥喜好棲息於什麼樣的森林環境。
後來我們又知道國際間會藉由繫放研究候鳥的遷徙,利用足旗與腳環在候鳥身上做記號,於是不同地區的人經過交換求報訊息,就會依據足旗的顏色、位置、編號,得知哪一隻鳥是在哪裡被繫放。
但如果還想要知道特定某隻鳥的活動範圍有多大?問題就出現了。所以近年來隨著科技發展,增加了在鳥兒身上裝「發報器」,藉由衛星追蹤定位的方法,研究員就能主動接收資料,知道哪隻鳥在哪、停了多久、飛了多遠,鳥的遷徙路徑能完整呈現。
那麼發報器是一種怎樣的設備呢?是一個可將定位的裝置安裝在動物的身上,定期的紀錄動物當下的點位,只要能將紀錄器回收,或有無線傳輸功能,研究員就能隨時得到動物個體詳細時空資料的一種裝置。
活動範圍 遙測技術
原來做野生動物遙測,最重要就是要得知動物個體的點位,才可以藉由各種不同的定位技術來追蹤個體。定位技術如我們熟知的,也是我們日常生活每天都在用的GPS定位。全球衛星地位系統除了GPS,也還有GLONASS及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另外Argos衛星也有應用都卜勒效應的技術的定位系統。雖各種定位技術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優缺點,但是最重要是要怎麼在體積愈小,重量愈輕的狀況下,把愈多的功能塞進發報器裡面,才是最好的裝置發報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