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理想世界,可以使我們離去痛苦得到快樂,可以使每一個人離開虛妄見到真實,離開雜染得到清淨。圖/游智光
文/星雲大師
時間: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八日 地點:台北國立藝術館
一、什麼是現實的世界
什麼是現實的世界?每日的衣食住行等,就是現實世界。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世界,以佛教的觀點來看,生活中的現實世界,可歸納以下幾點:
(一)現實的世界是一個五欲塵勞的世界
所謂五欲是指財、色、名、食、睡,我們生活在五欲的世界裡,能缺少財色名食睡嗎?我們生存的世界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世界,無論是誰,都不能離開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範圍。
(二)現實的世界是一個人我紛爭的世界
我們生存的世界,人我紛爭,是是非非,事業的競爭,名位的奪取,造成人際間的衝突與爭執,這是現實世界難以避免的。
(三)現實的世界是一個重重災難的世界
自然界加諸我們的災難有水災、火災、風災等;社會帶給我們的災難有怨憎相會的痛苦;物質帶給我們的是求不得的痛苦;身體上加諸我們的是老、病、死的痛苦;心理上加諸我們的是貪、瞋、痴的痛苦;細細觀察,我們就是生活在這種重重災難和痛苦的世界裡。
(四)現實的世界是一個身心無常的世界
我們的身體時時都在變化之中,由生而長,由長而大,由大而老;我們的內心,異念紛馳,妄想紛飛,前念剛滅,後念又起。明白的說,這是個身心無常的界。
二、什麼是理想的世界
如何從現實苦空無常的世界中,找一個安身立命的理想世界?佛教的理想世界,可以使我們離去痛苦得到快樂,可以使每一個人離開虛妄見到真實,離開雜染得到清淨。以下根據佛教經典,說明五種理想的世界:
(一)《維摩經》的理想世界
——人間淨土
《維摩經》所指的理想世界,是人間淨土的世界,什麼是人間淨土呢?以四點來說明:
1.是心淨土淨的世界
《維摩經》記載,舍利弗尊者曾經懷疑釋迦牟尼佛的國土不淨,於是佛陀以足趾按地,即時娑婆世界,無量珠寶,無量莊嚴,大地金色,整個世界都變成清淨莊嚴的國土。佛陀告訴舍利弗:「這就是我心裡的娑婆世界。」
舍利弗問佛陀:「為什麼我們所見的娑婆世界,與您的世界不同?」
佛陀舉例回答說:「天生的瞎子,從未見過太陽、月亮,但不能說沒有太陽與月亮,而是應該怪自己的眼睛有了毛病。」這是因為眾生心裡有了妄想執著的毛病,所以對生活見解就不一樣。
佛陀再舉一個例子說,天人吃飯時,由於福報不同,所以見到飯食的顏色,也有種種的不同。人類嫌棄自己的大便臭穢難聞,狗卻把它當成是珍饈美味;一個吃素的人,看到魚蝦,覺得腥味難聞;而吃葷的人,卻吃得津津有味。有的人住在華屋大廈,心裡猶未滿足;有的人生活在茅屋裡,卻覺得快樂無比。由此而知,心裡的清淨,可以使外境隨之清淨,即所謂「隨其心淨,則國土淨」。
2.是大小互融的世界
一般人認為小乘人是自私自利,大乘人才是覺世濟民,但是在《維摩經》裡,大小乘是可以互融的。以維摩居士為例,雖然他是一位在家居士,但卻時時奉持出家淨戒;雖持小乘出家戒律,卻以在家居士身分,做菩薩度眾的大乘事業,這就是大小互融無礙。
《維摩經》形容維摩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維摩居士不但是大小互融,而且是世間、出世間一如的聖者。
3.是無量方便的世界
維摩居士在世間奉行佛道,有無量的方便法門。他和世俗的人一樣,開商店、做生意、種田耕地、賺錢,但是他對金銀財寶,不慳吝執取,常身帶金錢,到各種不同的場所,隨緣度化眾生。他也會入賭場、進酒家,其目的是要度化這些喜歡喝酒賭博的人,走向清淨的佛道,使世界成為淨化的人間淨土。
因此,你穿上等的衣服,維摩居士也一樣穿好的衣服,但是,他並不執著上等衣服,而是用佛陀的慈悲法衣,來莊嚴他的身相。你吃美食佳餚,他也一樣吃美食佳餚,但他對飲食,無貪無瞋,因為他以禪悅為食。他示現生病,而利用大眾來探病時,為大家說法,用種種的方便法門度化眾生。
4.是不二法門的世界
在生活裡,我們常將好和壞,分得一清二楚,並把有和無、生和死也分得很清楚。所謂不二法門的世界,是生死、善惡、因果,都是不二的。
現實的世界,「有」的時候很歡喜,「無」的時候很悲傷,但在《維摩經》裡的世界,有和無都是一樣,「有」的世界固然很好,「無」的世界更好,因為無可以無限無量。我們認為善的是好,惡的是壞,但是真正有修行的人,善的固然是好,惡的他也當作是一個借鏡;所謂逆增上緣,惡人也能是一個善知識。
一般人認為,年輕的時候,健康、強壯、生存是快樂的,到了老年,體弱頹危,面對死亡,就覺得很悲傷。《維摩經》卻說,生固然好,死也不可悲,因為人沒有真正的死;死,只是肉體的分段生死,其實,生與死並無差別,一而二,二而一,死了以後,還要再生。如果能識得清淨自性,則死又何曾死?生又何曾生?
《維摩經》裡理想的世界,啟示我們加強心理的建設、人格的昇華、內心的淨化,是人間的淨土。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