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小細胞肺癌號稱癌王,是最難治療的癌症之一,患者在確診時往往已經擴散轉移,藥物治療效果很差,平均存活率不到1年。台灣大學醫院外科部陳晉興教授團隊參與跨國研究計畫,解開促進小細胞肺癌高度侵襲性的祕密武器,研究論文日前線上刊登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首次證實小細胞肺癌自主產生的電活性,直接促進腫瘤轉移惡化。此新發現,也對小細胞肺癌之治療包括新藥開發提供新方向。
研究由台大醫學系校友、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院李力恩博士實驗室領軍,團隊橫跨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醫學院、丹納法柏癌症中心、德州西南醫學中心與台大醫院,皆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臨床與研究團隊。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比喻,一般癌細胞好比汽車,需要外在加油或充電才能行駛,因此藉由斷油、斷電,就能抑制癌症擴散,但小細胞肺癌惡化過程中,好像加裝太陽能發電板,形成內部電網供電,這種藉由自主發電擺脫掌控的特徵,使小細胞肺癌更加具侵襲性,也更難治療。
小細胞肺癌組成包含神經內分泌細胞(NE細胞)及非神經內分泌癌細胞(non-NE細胞),陳晉興說,為了確定癌細胞自主的電生理活動導致腫瘤惡化,團隊使用河豚毒素抑制癌細胞的電生理功能,結果發現毒素雖不會立即殺死NE細胞,卻能降低NE細胞日後形成腫瘤的能力。
陳晉興說,團隊分析小細胞肺癌病患的檢體,也得到類似的現象,證實NE細胞的自主電生理活動,驅動腫瘤生長與擴散,這正是導致患者惡化及死亡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