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石頭不想睡》
圖/遠流出版提供
文/金多誠
繪本裡有靈魂的語言,可以在靈魂的層次上溝通。
—日本報導文學作家柳田邦男
兒童文學評論家、兒童繪本播種者林真美,談到在書寫《有年輪的繪本》過程中,即使對於眾多繪本已經像老朋友一樣熟悉,仍然會「安安靜靜、緩慢而仔細地把繪本再看一遍。因為寫這本書,我獲得了很多新的發現。」對嗜讀繪本的我來說,對這段話特別有感。手捧繪本都如獲珍寶,會不自覺地仔仔細細、反反覆覆的,用眼睛、用聲音、用心靈、用情感去「發現」,此時,四周不再有聲響喧囂,內心卻躍動如詩如歌……
一趟半島旅行啟動的靈感
繪本創作的題材可以說沒有任何侷限,或許是一個看似尋常的經歷、或許是靈魂深處的記憶、或許是人道關懷的命題……都是點亮作家創作魂的觸媒,當文字、圖像與印刷裝幀高度結合,透過閱讀者的「再創造」,就巧妙形成了寬廣、自由的有機體。由葉曼玲創作的《有一個石頭不想睡》正是這樣的有機體,帶著我從情不自禁的反覆翻閱,到闔上書後的回味再三與細細思量,經歷了難以形容的魔幻之旅。
葉曼玲是繪本作家,也是戲偶藝術家,這本自寫自繪的創作《有一個石頭不想睡》靈感來自年輕時候的一次諾曼第半島旅行,她看著許多大大小小、覆蓋著海草的礁岩,想像他們是一頭頭凝結的小野獸:「這些野獸會不會在無人知曉的夜晚,開始動起來?當他們活過來的時候,會想做什麼?」多年後,她決定用繪本的形式,寫出這個故事,想像一個石頭如同新生兒般,經歷著人生許多的「第一次」。
沉睡千萬年的石頭醒來?
日日夜夜被海潮搖晃,在海神搖籃曲中沉睡了千萬年的石頭,突然「不想睡」了!海鷗啄貝殼的聲音成了鬧鐘,敲醒了他,開始如真似幻、高潮迭起的旅程。他第一眼「看」到的是海鷗黃色的喙、「嚐」到海水和眼淚的鹹、感覺到小魚啄腳時的癢、摔下礁岩時的痛;「聽」到慶典音樂、開口唱歌、感覺到餓、「聞」到食物的香氣;在感受到炙熱火燙的那一刻,更喚起了千百萬年前的原生記憶……
這個會動的石頭,像你我一樣有生命,會笑、會癢、會痛、會流眼淚、會害怕、會疲累、會好奇、會想回到熟悉的家,繼續做一個守護海洋、守護生靈的「不動」的石頭!只是「再次沉睡的石頭,從此,開始有夢 ……」
或許,會做夢的石頭從此不再是原來的石頭了,但,也或許才是真正的石頭。作者最後為這個如神話般傳奇的石頭,寫下一首搖籃曲:
睡吧!睡吧!我的小野獸
浪花輕輕拍 繁星點點夢
海風洗淨混濁的眼
潮汐冷卻燃燒的心
沉到深深大海 感受地心脈動
睡吧!睡吧!我的小野獸
葉曼玲用帶有詩意的文字說了一個層次多元的故事,充滿童趣的圖像,更是處處有著值得反覆端詳的細節,特別是醒過來的石頭靈動的雙眼,扮演著整個魔幻旅程的的嚮導,一路上,映照著我們的情感與情緒,帶我們重拾那個曾經對未知充滿好奇的自己,再次經歷人生許多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