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玉子
文/玉子
談及美濃,你會想起什麼呢?是客家文化、油紙傘,或是粄條?
你知道嗎,快炒店的熱門菜色「水蓮」其實是美濃湖的原生野菜,起初只有當地人採食。如今市面上的水蓮,更有超過九成產自美濃!
美濃長輩 野菜記憶
走在美濃湖畔,水面如鏡相當美麗。美濃湖舊稱中圳埤與中正湖,為清朝開鑿的灌溉埤塘,現今則是當地人以客語聊天聚會的場所,也是遊客期待造訪的優美景點。
水蓮原是美濃湖的野生水生植物,因此被當地人稱為「野蓮」。
據1942年出生的野蓮復育者鍾華振老先生所述,過去只有美濃人會進入湖中採食野蓮,距離10公里外的旗山就沒有人吃了。因此野蓮可說是極具地域性的原生植物、飲食文化,其細長葉柄帶有厚重的地方色彩,成為另類美濃形象。
野蓮葉片呈愛心型,且類似睡蓮那般片片服貼水面,水下長達130公分的莖及葉柄,就是我們食用的部位,料理時只要去除葉片與根部、將長柄切成段、下鍋快炒,就是一盤你我熟悉的爽脆菜色了。
滅絕消失 回歸延續
野蓮有個較正式的名稱「龍骨瓣莕菜」,本身竟是一種極度瀕危的植物!1960與1970年代美濃養豬業盛行,美濃湖遭汙染,湖中的野蓮隨即消失,一度被認為已滅絕。
鍾華振先生年少時常採集野蓮,不忘家常菜模樣,1975年,他在湖邊水田認出野蓮幼苗,悉心復育,並將採收的野蓮送往當地粄條店與餐廳兜售,使美濃的特色野菜文化得以延續。
隨著1997年起媒體陸續報導,野蓮為人所認識,有更多農友加入種植,改變了美濃客家的產業地景。鄉間不起眼的野菜被發揚光大、銷往外地。
以往美濃以種植菸葉聞名,在菸酒不得專賣之後,政府取消契作、逐年減少收購,使農友紛紛另尋出路,此時野蓮成了大家的新希望,撐起許多家庭生計。
文化上,野蓮是美濃的地方菜餚。經濟上,野蓮是美濃後菸草時代的明星作物。而生態上,野蓮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保護水鳥 復育小站
水雉是一種保育類水鳥,修長的尾羽很有氣質,而巨大的腳爪則有助在浮葉植物上輕盈行走。美濃湖畔滿布野蓮池,其中不乏營養的水生昆蟲,過去愛鳥人常觀察水雉在美濃度冬,低頭啄食小蟲。
一對愛鳥的退休教師夫妻,劉孝伸與黃淑玫靈機一動,2017年在附近租了一甲溼地營造水雉喜歡的環境,期待水雉不僅在美濃度冬覓食,更能留下來繁殖育幼。驚奇的是水雉很賞臉,當年就「留美」生小孩了!
夫妻檔的愛鳥之心感染了周邊野蓮農友,也讓農友了解水雉只啄食昆蟲,並不會危害野蓮,於是不少農友也加入復育水雉行列,選擇安全用藥。
由於野蓮葉片較小,且田區定時就會採收,稀疏的浮葉不適合水雉孵蛋,以往不曾有繁殖紀錄。但 2022年,水雉在農友李金洲的野蓮田築巢了!李金洲不忍心拒絕夫妻檔的愛鳥之心,決定圍一塊野蓮不採收區,讓4隻小寶寶順利誕生。如此偉大又暖心的行動,成就一段保育佳話!
在美濃水雉的保育工作上,處處是野蓮的蹤跡。野蓮就像細繩,將愛鳥人與農友牽繫起。
在多方努力下,最終造就「美濃湖水雉復育工作站」。工作站以「護雉蓮盟」作為品牌,由水雉與野蓮代表美濃湖豐富的動植物生態,也藉著消費者的購買,讓更多人參與護雉。
下次談及美濃,相信你會想起野蓮!這一度銷聲匿跡的傳奇植物,以它細長的莖與葉柄,串聯美濃的飲食文化、經濟,也孕育了水雉復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