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家齊(大心診所資深心理師)
滑手機,真的會成癮嗎?不管你怎麼看,有一件事無法忽視:抱著手機長大的孩子,與看電視、看漫畫長大的我們,經歷了完全不同的童年。
第一台智慧型手機誕生於1992年。第一代iphone則在2007年上市。而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受到手機成癮的衝擊呢?根據知名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的《失控的焦慮世代》,答案是——2010年。
為什麼是2010?也許你會疑惑:在那之前就有網路,學生們也天天上網打遊戲,怎麼不算成癮呢?事實上,在2010年以前,「網路」是一個和同伴相處的遊樂場。
像我國中時,線上遊戲《天堂》風靡全台。那是西元2000年,當時網路尚未普及。除了家裡裝寬頻的幸運兒,能宅在家練功,大部分的人都會相約去網咖打寶。推開網咖的門,你會先聞到一股撲鼻的菸味,然後聽見此起彼落的遊戲聲,不是天堂的MIDI音樂,就是CS的槍聲。
2004年,我念大學時,男生之間最流行的活動,就是下課回宿舍打遊戲。我們常一間間寢室敲門,號召足夠的戰友一起上線。這些古早的回憶,就如同海德特所言,「在2010年之前,男孩在玩多人電動遊戲時,其他玩家都是自己的朋友或兄弟姊妹,大家坐在一起共享著亢奮、笑話和食物。」
2010年後,一切改變了。隨著行動上網的普及,孩子不再需要出門揪朋友——只需手機,就能和世界各地的陌生人連線遊戲。然而,科技發達也帶來代價。研究發現,在這個父母用手機、平板陪著孩子長大,到超商就能連上免費網路的進步世代,2010年後的青少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孤獨感。
抱著數位產品長大的孩子,為什麼會孤獨?因為人際關係變得虛擬。虛擬加速了比較,卻弱化了情感連結,最後讓人深陷虛無。試想:孩子一個人關在房間,滑著發亮的藍光螢幕,悲嘆人生毫無意義。
海德特的研究也發現,手機成癮對孩子的影響,存在性別差異。女孩更投入於Instagram等社交平台。她們上傳自拍、短影音,想得到朋友的稱讚——卻也暴露在被網友批評、羞辱的風險,因而更容易出現自我厭惡、飲食失調,甚至自傷等問題。
男孩呢?由於網路上的免費遊戲和影片愈來愈多,男孩不需要出門找朋友、談戀愛,就可以快速滿足欲望。因此,他們不再揪朋友、不再冒險、也不再重視義氣。研究顯示,2010年後的男孩耍帥、展現男子氣概,為了挺兄弟而犯險受傷的比率,逐漸下降。矛盾的是,這些看似變得乖巧的男孩,憂鬱、焦慮的情緒明顯增加,甚至感到茫然空虛,變成「躺平族」。
該如何應對這場「手機成癮」的疫情呢?也許,全新的挑戰,需要古老的智慧。最近,我與夥伴辦了一場營隊,在夜晚點燃了營火。神奇的是,火焰點燃的那一刻,無論是60歲的大人,還是6歲的孩子,全都安靜下來,目光專注地凝視著那神祕莫測的光芒。那是畫質再好的手機,都無法取代的深刻體驗。
也許,為孩子點燃屬於他的「生命之火」,讓他學會覺察自己、體會當下、探索世界,正是幫助他走出手機成癮困境的最佳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