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是」的力量

文/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2025.01.11
369觀看次
字級
內心有安全感的人能隨遇而安,從容不迫。(示意圖) 圖/123RF
自我成長第三階段,你是真實的自己,回歸自己的一生,體會「我是」的力量。(示意圖) 圖/123RF
你認同自己是魯蛇(loser),你會呈現及反映出所有符合「我是魯蛇」的言行舉止。(示意圖) 圖/123RF

文/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人所有的呈現及反應皆是來自對自己的認同。若你認同的自己是「我是自在安定的」,你會因為認同而呈現出符合的言行舉止。

我們的「自我」成長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自我萌生卻渺小,意志虛弱,渴望他人時時刻刻的協助與關照,不對自己具有信心,時常恐懼和不安,因此為了換得他人的不離不棄,更是會自我去除成長的機會,寧可放棄自我,也不願失去關係。

第二個階段,若能踏上此階段,那往往代表此人經歷過一再期待、一再失望的歷程,到最後一根生存焦慮的稻草襲來,終於明白人生在世,要鍛鍊自我保護的能力和力量,不然則隨時任人魚肉,無力擁有自主權利,時常受制於人。

這是好的開始,也是自我意識的覺醒。然而,因為是帶著驚濤駭浪的心有餘悸踏上第二階段,因此這個階段對外界事物特別敏感,也特別有反應,隨時隨處自我指涉,覺得別人的一舉一動都是來壓迫自己、欺負自己。

所以這個階段戒慎恐懼、草木皆兵,環境只是一個再小不過的事情,都可能席捲成我們內在的颶風,不斷地想和環境對抗,也氣憤自己的氣力不足,穩定度不夠。這時的內在不安感、焦慮不定尤其嚴重。反覆加以領略與自我修正後,我們就有機會踏上第三階段,行走得宜,心態自如自在。

邁向成熟的自我

到了第三階段,意謂著你已經明白「自己是自己,別人是別人」,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牽連不再那麼混亂,隨時牽扯不清。

明白了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合理的生存空間,和價值觀的選擇,沒有誰必須全部要依附誰,也沒有誰必須要確保被所有人滿意。

心安理得、自持心性,明白誰也無法救贖誰,除了每個人自己,不要去巴望誰能救贖你。你甚至不太需要因他人不客觀且充滿偏見的行為或觀點而深陷情緒泥淖中,你會清楚看見你不在他的認為裡,更不在他傲慢隨意的對待和評論裡。

你不在那裡。你在你自己身上,你是你自己這個主體,你完整地呼吸、行走、移動、感受、思想,你有你的方向,即使這個方向人煙稀少,也無人在側,也不打緊。

因為你知道,從頭到尾,其實真正與你同在的,只有你自己。這是你不能遺失的,也不會失去的。至於別人,就僅僅是另一個別人。他也是他自己,有他自己的課題、有他的習氣和形成的脈絡,如此而已。

此時的你體驗到的是,你是真實的自己,無法假扮是其他人,也真的無法去擔負讓他人生活滿意、風調雨順的重責大任。而真正對你而言,最重要的是,回歸自己的一生,體會「我是」的力量。

什麼是「我是」的力量

為什麼要體會「我是」(I am)的力量呢?因為我們能展現的自我力量來源,是來自對自己的「認同」。你認同自己是什麼,你就會活出符合那個認同的樣貌、舉止、思考及情感模式。

人所有的呈現及反應皆是來自對自己的認同,你認同自己是魯蛇(loser),你會呈現及反映出所有符合「我是魯蛇」的言行舉止;若你認同的自己是「我是自在安定的」,你會因為認同而呈現出符合的言行舉止。

不論認同的是負面的還是正面的,因為認同了,都有一種能量存在,無法輕易調動鬆動。所以把自己負面化的人不易變動,把自己正面化的人也一樣不易變動,這就是「我是」的力量。雖然不易變動,但有一個關鍵人物卻能一下子就解開這一分認定,往另一種認同移動,那就是「自己」。

我的博班同學分享了一個家庭的真實例子,她說她父親是一個長久以來吸菸的人,是重度吸菸者,沒有人可以改變,勸不動,叨唸也沒用。但因為要抱孫女,不希望讓孫女聞到二手菸,就說他不抽菸了,要當一個不抽菸的阿公。從那天之後,我同學的父親就徹徹底底不抽菸了,一點勉強和拉扯都沒有。

如何成為有安全感的人

要做一個有安全感的人,我們也要試著面對自己和審察自己,你真的有要成為一個具有安全感的人嗎?你真的想要建立信任與開放交流的關係嗎?你真的願意相信你是一個活得自在安然的人嗎?

你可以試著練習說給自己聽,並且去感受你體內(各器官)的反應,和情緒的歷程,是否都整體接受自己的認同,請你跟自己說以下的句子:

我是有安全感的人。我是有生命價值的人。我是自在與安心的。我是能創造想要的生活的人。我是值得心安理得活在這世上的人。無論遭遇什麼事情,無論順不順遂,我是值得好好被善待與關懷的人。我是一個有基本權利的人,能自在表達、能充分感受,能選擇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決定。

這些句子,試著緩緩地說出來,輸送到自己的內在、全身,感受到自己認不認同,給予自己覺察的歷程。不批判,而是以真實的感受及反應,去覺察自己和這些認同之間的距離,也可能還有一些破壞性的信念在我們建立安全感的過程中製造障礙。

如果你發現還是很難認同具有安全感的自我定義,那也先接納目前所呈現的狀態,而不因這樣就對自己予以嚴厲批判和訓斥,再對自己進行一波的攻擊和情緒性指控。那會對安全感再次破壞,造成重建安全感的路途坑坑洞洞,更加難行。

如果,因為認同的轉換及移動有困難,而能對這樣一個始終不放棄修復內在安全感的自己予以接納、安慰及支持,這也是我們心理安全感的一份滋養和寬慰。只要我們願意修復,以「活成一個有心理安全感的人」為生命方向,那麼無論是外在歷練、內在鍛造,即使再慢,都會有所獲得的。

(摘自《習得安全感:打破焦慮循環,終止情緒內耗的安定練習》,平安文化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