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勵志」精神科OT 施以諾:發掘自我生命之光 陳玲芳 |2025.01.18 語音朗讀 102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施以諾教授榮獲二○二三年新北市「醫療公益獎」,與家人合影。 圖/施以諾提供施以諾的近作《重點不在別人眼光,在你該發的光》,強調「每一個人,都有無可取代的光芒!」圖/施以諾提供施以諾是「最勵志」精神科OT,他鼓勵每個人去發掘自我生命之光。 圖/施以諾提供 文/記者陳玲芳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專任教授暨跨專業長照碩士班主任施以諾,同時也是輔大聯合診所「職能治療諮詢門診」主任級的精神科職能治療師(英文簡稱OT),不到50歲即已出版20幾本勵志書,包括最近一本《重點不在別人眼光,在你該發的光》,強調「每一個人,都有無可取代的光芒!」而懂得發掘自我生命之光,即是最佳的職能與心靈治療。施以諾從大學三年級、二十一歲開始寫第一本書,一路從大學生寫到成為大學教授,迄今已出版二十多本書。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包括二○○七年以《信心,是一把梯子》一書,榮登金石堂全國暢銷書排行榜,以及金石堂網路金書獎。這幾年,他當了爸爸之後,有時會想:「如果有天我兒子也開始看我的書,哪一本書的書名與核心理念,是我最希望長大後的他能記得,並且活用在人生中?」他絲毫不猶豫地自問自答:應該是近期出版的這本《重點不在別人眼光,在你該發的光》。他衷心希望,此書能夠引領更多活得不快樂、沒自信的人,不再妄自菲薄,懂得發掘自我,活出自己的生命之光。意外走上寫作之路「從小並不優異的表現,讓我學會安排優先順序,先做最重要的事情。」施以諾坦言,自己資質平庸,從小學業成績就不出色,沒讀過所謂「第一志願」。尤其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寫作對他來說,更是「最不擅長」的事!國、高中階段的作文和周記,對他來說根本不堪回首、十足是件苦差事。自幼出生在牧師家庭,父母親也沒有嚴格要求他的課業,任憑他自由發展。「大學一年級,是我生命中很關鍵的一年。」當時,施以諾就讀高雄醫學大學復健醫學系職能治療組,大一的課程不算忙碌,人在異鄉的他,只是很單純地希望「社會更好」,於是跟上帝禱告、尋求服事祂的方式。「其實,我在高中就有造福社會的使命感,甚至在剛上大學時,覺得日後若能從政,或者至少在大學教書,將更有機會發揮影響力。」施以諾說,當時他計畫跟同學籌組「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研究社」,但卻沒有成功。每次禱告,上帝放在他心裡的意念,竟然都是「寫作」,而這偏偏是他最不擅長的。對此,他遲疑許久,卻因為上帝給的感動日益強烈,最後只好決定「動筆」寫寫看。不為他人期待而活上大學後,施以諾發現,自己愛做、想做的事情,並非都能成功,所以開始學習精簡,將自身精力投注在少數幾件事情上,盡己所能地「做好」,包括專心致力於「寫作」,因此兩年後即被出版社相中、開始出書,甚至成為暢銷書作家。高醫大畢業後,施以諾又攻讀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二○一三年,三十六歲的他,已經是輔大職能治療學系精神科最年輕的副教授。二○二一年也成為在台灣第一位升等正教授的精神科職能治療學者。施以諾有許多「斜槓」身分,包括GOOD TV好消息電視台《維他命施》電視節目主講人,同時身兼北市醫學人文學會榮譽理事長,與台灣精神醫學會 《台灣精神醫學雜誌》 顧問。「這個社會,當然有人的眼光如同伯樂,能慧眼看出你的珍貴,但卻也有的人眼光是刻薄、偏激的,如果你太在意他的眼光,那肯定要活得自卑。」施以諾以過來人身分,告訴學生與讀者,他人眼光也許有善意,但卻不一定考量周全或真有見識,若你還照著他們的期待而活,路恐怕只會愈走愈窄。個人價值無可取代施以諾強調,造物主給每個人都有特別的路線、特別的優勢,所以「重點不在別人眼光,而在你該發的光」。他提醒,未來世界變化之快,可能會超乎我們的想像,無論是人工智慧的演進,或是工作型態的劇變,許多過去我們所熟知的模式,也許並不一定能套用在未來世代,「然而,也有些東西,是永遠不會過時的。」他很喜歡耶穌講過的一句話:「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這句話不光是講給功成名就的權貴們聽的,也是講給平凡如你我的市井小民、販夫走卒聽的。因為在造物主的眼中,每一個人都有其無可取代的光芒與價值,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重點不在別人眼光,在你該發的光》一書,便是在這樣的理念下寫成。禱告力不亞普拿疼他還寫過一篇文章,名為「您需要的是禱告,還是一顆普拿疼?」強調「醫療在疾病面前是渺小的」,即便是生理上、精神醫學上的痛,也有很多藥物「力有未逮」之處,遑論人生許多的「痛」,不一定是醫學上的疾病所造成,而是性格上、思想上、人際上的病態所致。「有形的止痛藥物,無法解決人生的難題。」施以諾說,他曾在醫學期刊《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上讀過一篇論文「Why I Pray For My Patients」(為何我要為我的病人禱告),作者是南伊利諾伊大學醫學院外科部急診醫學科醫師,他在文獻中說,他有時會為病人作簡短的禱告,並很謙卑的指出,為病人禱告不單是對病人有益,也可以讓醫者看到「每個病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有獨特的價值」,甚至可以保護醫療人員在過程中免受不必要的傷害。身為一個精神科的職能治療師,施以諾也認同「當一個病人在困苦中時,若醫者能在病人同意的前提下為其禱告,對病人必能產生正向的心理感受」。他從精神健康的角度,形容禱告就像「一帖止痛藥」。在這個充滿傷痛的年代,禱告可以提供一種無形的療癒。 前一篇文章 【聊聊心裡事】孩子天天滑手機,卻滑進了孤獨 下一篇文章 【養眼專欄】近視是否能抵銷老花? 熱門新聞 01【詩】蠟燭2025.09.1202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3台灣永續行動獎 人間福報獲金、銅獎2025.09.1204火星生命跡象 最有力證據現蹤2025.09.1205氧2025.09.1206MLB太空人、水手、遊騎兵 搶進季後賽 2025.09.1207便利店變咖啡教室 失智嬤樂學展笑顏2025.09.1208歡慶文化日 南天寺共建和諧社區2025.09.1209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10旗山禪淨中心攜手鄰里 打造幸福旗山2025.09.1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養眼專欄】病毒性結膜炎會傳染, 注意清潔問題中老年身高縮水 骨質疏鬆找上門【營養專欄】拜拜這樣準備,更健康安心!在家就可以做的伸展操自律神經失調 專業治療計畫有哪些?【仁醫之心】這場意外的味道 作者其他文章缺少鋰增失智風險 可從雜糧、蔬果攝取中老年身高縮水 骨質疏鬆找上門養骨本防骨鬆 均衡飲食、多運動白露養生潤肺防敏 保溼防晒多喝溫水失眠4類型 中醫調心肝氣血助改善手機重度使用者注意! 暑假過後新增龜頸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