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赫連擁
快到五十八歲才發現患上了「五十肩」,這個病名用年齡來劃分其大致「發作期」,想想還真有點白目。
有個才四十歲出頭的女人,確診得了「五十肩」,逢人堅持更正說她所患的叫做「四十肩」,毫釐不讓。估計若想要讓她改口,恐怕得等個七八年之後再說。
算小數點後面的帳,過於複雜時可以四捨五入,年齡則絕不可以,女人對「五入」的敏感度跟「侮辱」的殺傷力大致可以對等看待。然而,不管患的是「四十九肩」還是「五十八肩」,說白了都指肩膀出了毛病,醫學上只代表了有「進廠維修」的需要。
不過就是一個數字,但通常也被解釋作一個分水嶺。有時我們望之畏懼,也有時因循苟且,別人到了一個歲數都該活成什麼樣子,我自己就好像必須跟著依樣畫葫蘆,隨大流比較安全是嗎?
孔老夫子把每過十年的青春用一個十分微妙的詞來總結,活到幾十歲時就該怎樣怎樣,隨著他的學術思想在歷史上受到爆款式的關注後,有些傳下來的話好像就變成了通用範本,吟哦著他的「名言」,是否「至理」另說,只是,若能跟他「思齊」往往感覺良好。
然而真正到了那個年齡,才發現並不是每個分水嶺都能自動開啟某種頓悟或契機。五十歲真的就能「知天命」嗎?六十歲以後是否就自然「耳順」,而非現實中看人開始變得「耳背」反倒才最常見?像一把看不見的標尺,我們把年齡切成了階梯,似乎只要順著走,便能達成某種「標準化人生」。然而,「五十肩」一旦發作起來,從來不管你今年貴庚,更不會因你活得心態豁達就可以打個折扣;當身體誠實且毫不掩飾自己確實有病痛的時候,往往也是最接近面對真實自我的時刻。
其實,肩膀痛的根源未必都來自老齡,而很有可能是經年累月的錯誤姿勢、不當習慣,甚至是某種生活方式長久失衡加上毫無警覺所導致。用年齡去框定問題的出現,只會讓人不自覺地把自然的老化進程,當作某種應該承受的宿命,卻忽略了,或許只需主動做點什麼即可解除小恙,乃至力挽狂瀾。
孔子的「耳順」,不僅是「能聽」的境界,更是一種聽得明白、聽得自在的狀態。肩膀痛時,正是提醒我們傾聽身體,重新校正那些走偏的步伐。畢竟,無論年齡如何標定,生命的每一刻仍充滿了各種但書及例外的提示:與其固守某個既定的「活法」,活出屬於自己的自在及可能,也許更值得努力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