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克襄
連著四年歲末,我都前往宜蘭的雙連埤,去探看一座山。
它叫大安埤山,如一座水牛的背部。山頂除了一座三等三角點,還有一套學校的課桌椅。
這套課桌椅何以會奇妙地出現在最高點,原來是內城國中小的老師,特別扛負上去。象徵著,這座學校的後山也是上課的地方。
奇妙的故事緣由,起自二○二○年。熱愛自然觀察的許家昇老師調到內城國中小化育分校。家昇不僅喜好觀鳥,還擁有長年的鄉土教育理念和實踐熱情。抵達學校後,經過一番評量。他發現內城周遭郊野,非常適合山林教育。但如何落實,還是得加緊踏查,積極地開發課程。
大安埤山位於學校北邊,昔時曾有採礦。此時正巧遇到,開礦業者意欲申請開礦權的展延,而且要擴大挖採的面積。家昇非常擔心計畫若通過,繼續採礦下,海拔高達四百一十五公尺的山頭,可能會被攔腰截斷,剷成兩百多公尺高。一如太魯閣國家公園旁,新城山的無頭山頂。周遭溝圳和溪流的水質,連帶會遭到汙染。
面對這個嚴重的生態問題,他決心邀集家長和在地文史工作者,一起抵制開礦。於此同時,還展開一堂護山的教學活動。
隔年初夏,他和其他老師開路上山,將一套報廢的課桌椅搬到山頂,在三角點附近,開設了內城415教室,進而跟學生,進行一堂環境教育。此一行動也是向業者宣示教育主權,抗議業者謀一己私利,破壞山林環境,意欲摧毀內城孩子們的教室。
此時生態畫家何華仁遷居宜蘭十多年,經常在大安埤山周遭,進行自然探勘活動,尤其是鳥類觀察。他生前最後的觀鳥歲月,多半在大安埤山對面山脈的一座大水塔,眺望周遭山頭。
附近山區歷年來的猛禽調查資訊,何華仁諸多生態版畫與繪本的內容,還有大安埤山因開礦所衍生的環境議題,大安埤山周遭溪流和山谷的人文地理,統統成為這一山林教室中最具魅力的教材。
透過珍貴的自然和藝文資源,不只內城孩子們受益無窮,在地環保人士同樣有學習的機會,更加深刻的認識,蘭陽盆地的溪流源頭,以及珍惜水源。
在保護大安埤山的請願行動裡,家昇特別用了何華仁在此觀察的四種猛禽,熊鷹、林雕.蜂鷹和大冠鷲做為訴求。尤其前兩種,在原始森林特別珍稀。這一據理力爭,在環評過程裡,成功地說服委員,擋下礦場進一步開發的野心。
此後,家昇更加堅持環保的信念,繼續深化與扎根。他細膩地將學校周遭的山頭設計出更多樣的走讀路線。六個年級,六條不同的山徑,而最後一學年,便是登頂大安埤山。如今站在校門前,放眼所及的學校後山,統統變成在地孩子們的教室。
每年冬天,幾位鳥友像候鳥返鄉,都會集聚一塊,重訪以畫家命名的華仁小徑。這條從雙連埤經過赤皮湖,下山抵大湖的路線,何華仁自是熟悉,最終也是他安身之地。
今年歲末,我們再度重返。寒冬下,我們在赤皮湖附近的鞍部,還有大水塔,繼續遠眺山下的大安埤山和宜蘭河、蘭陽溪,全面了解這一地理環境,山水保護的意義。
每年的重返,家昇也一定參與。平常還帶領孩童,進行鄉野教學。前些時,便帶領幾位和家長前來,在赤皮湖的大木亭露營、觀星。小學生們不只走過一段華仁小徑,同時經由這樣的巡禮更深刻體驗家園。去年我見過四位孩子,今年雖只有一位,但她不只樂於健行,還會做可口的甜點,跟大家分享。
他們一代接著一代,都是自然環境養成,充滿信心的孩子。每次到訪,看到這些孩子們奔跑,總覺得興奮無比。而每年在此山低飛盤旋的林雕或蜂鷹,都讓人有一美好的錯覺,彷彿華仁在跟我們打招呼。
孩子們也一樣。每個人都是即將展翅,飛入天空的小鳥。也因為家園的完整,繼續快樂地徜徉於大安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