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條件改善了,先做個「小慶祝」吧。欣賞自己的努力與一路走來的不容易。(示意圖)
圖/123RF
文/王家齊(大心診所資深心理師)
老覺得自己一事無成,配不上任何讚美的人,至少有一件事做得很好:說服自己不配。無論是在內心像個魔鬼班長,對自己亂吼一通,美其名振奮激勵,實則羞辱體罰;或是像個油嘴滑舌的老練奸商,不由分說地欺壓自己,把白都說成黑,把好全說成壞。
就像中國大陸喜劇演員「小鹿」說過的一個段子:「我這個人特別怕被別人誇。每次別人誇我,我的本能反應,就是我要反駁他……讓他覺得他錯了!關於不配得感,我太有配得感了。」
「配得感」這說法,或許還有點抽象。如果講得更接地氣一點,就是你心中有個人,在大聲質問你,「你這人到底行不行?這麼不行,你還配嗎?承認吧,你不配!」
一個人打從心底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好東西,就是「不配得感」的核心。
網友流傳了「不配得感」的六個特徵:
1. 很難心安理得接納別人的讚美。
2. 通過和別人的比較,來不斷證明自己是不夠好的。
3. 不相信喜歡的人會喜歡自己。
4. 不相信自己的願望會成真。
5. 習慣壓低自己,去討好別人。
6. 即使生活條件改善了,還是不敢對自己好一點。
除了這六點,我還想加入小鹿在「配得感」段子說過的兩句話:
「每次脫口秀表演,只要超過五句話沒有梗,我就覺得自己不配站在台上。」
7. 只要覺得自己不夠好,就想要逃避。為的是不讓別人看到「不配」的自己。
「只要超過七句話沒有梗,我就覺得自己會死。」
8. 如果想逃又逃不了,他人的眼光會使自己產生強烈的羞愧感。心中爆發「丟臉致死」的恐怖感。
以上八點,足以讓一個人放棄夢想、壓抑自我,內心不快樂又害怕求助(因為覺得自己不配)。最後,這些被壓抑的感受,會「黑化」成難以消解的怨恨,讓一個人看似可憐卻又可惡。好像需要幫助,又把別人推開。
一個人,為什麼會有不配得感呢?最常見的原因,是因為自卑,而覺得不配。所謂自卑,就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在過往資源匱乏的年代,一隻雞腿無法平分給七、八個小孩。於是,有了分別心的父母,就會優先把這雞腿給了他們認定的「好」孩子。
更糟的是,這「好」還不一定是你表現好,就能被肯定的。在某些重男輕女的家庭,所謂的好,早在出生那一刻就被決定了。於是,那些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孩子,在他們接下來的人生中,總是隱約覺得自己不該拿那支雞腿……(你也可以把雞腿代換為加薪、戀愛、升遷或是其他好東西)。
最後,呼應前面「不配得」的八點特徵,談一談如何重新找回「配得感」:
1. 練習接受別人的回饋,同時給予自己肯定。
2. 和別人比較,是為了規畫自己的未來成長。
3. 無論別人是否喜歡我,我都接納我自己。
4. 設定目標、找到熱情,再嘗試實現它們。
5. 可以為了生存而討好,但不要失去自我。
6. 生活條件改善了,先做個「小慶祝」吧。欣賞自己的努力與一路走來的不容易。
7. 練習在想逃避的那一瞬間,聆聽心中害怕、自卑與羞愧的小聲音。
第8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如果,你發現自己早已習慣「不配得」,代表你的心中植入了一個「我不好」的劇本。請練習一次一次透過學習(輸入)、書寫(輸出)與諮商(互動),改寫你的人生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