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克襄
從小水塘的殘存,我大抵能知道,新加坡內陸溼地環境的變化,樹林的維護情形,以及各種動植物的分布狀況。經過這樣的互動,我對這座城市也發生了微妙情感,這裡彷彿新的家園……
長時寄宿的新加坡旅店,周遭是科技園區。每棟現代建築都有初衷意念,大抵都在實踐環保永續。但水泥鋼筋建築的龐然,再如何強調節能減炭,還是難以帶來百分百的綠意。
旅店下方即地鐵站,白天時人潮進出洶湧,忙碌的像蜂巢出口。快速擦肩而過的,多為年輕上班族。肩著背包的我,隨性慢步其間,常顯得隔隔不入。每天教學回來,甚而有著孤單感。
有天早晨,孤寂地往下眺望。帷幕大樓的群落裡,明顯有片綠地居中,面積看來不小。下午閒暇時,便穿過一棟棟比肩的大樓,想去探個究竟。
初始先抵達一座小森林。小森林是政府刻意保留的,設計有一木棧步道,彎繞於樹林裡。科技園區的上班族,工作壓力太大時,若能走出大樓的密閉空間,在此當可獲得喘息。
後來我常經過,發現上班族走進去的並不多。若有二三位,手上往往也繼續持著手機。很少人像固定在木棧道掃落葉的清潔工,不時坐在草地上納涼。
森林之後,隔了一條馬路,還有塊低漥的溼地。周遭土地緊密開發,這裡何以能保留下來,想必是當作蓄洪池,因而形成腹地寬闊的環境。
小池塘呈橢圓狀。一百公尺長,寬不過二十公尺。岸邊水草茂盛,跟人行道又隔開,自是形成合宜的綠地緩衝。另一邊則是雜樹林環繞,同樣不受人干擾。條件良好下,溼地水氣盈盈溼,昆蟲相對豐富。
最特別的是,池塘中還有零星倒立的枯木。最突出的一棵,高達二十來公尺,成為鮮明的地標。鳥類飛行,總得找個地點歇腳。大枯木明顯,自然成為落腳點。有的常來,有的偶爾出現。單獨到來,或是成百出現,皆有可能。稀有、特有或候鳥、迷鳥,盡在其中。它像間大型咖啡館,鳥類進出不停。我因而每回都能記錄二十種左右。
三個多月下來,記錄接近七十種。認真的長期記錄下,我也能享受一些特有的經驗。
譬如,翠鳥、黃小鷺和紅尾伯勞,在此是罕見留鳥,秋末時悄然現身。栗喉蜂虎是最晚過境的一群,但數量也最多。藍喉蜂虎通常有一二十隻,黃昏時偏愛集聚於大枯木上,在水塘上表演俯衝。好幾種啄木鳥不時飛來,彷彿在檢視大枯木是否合宜築巢。
觀察久了,有些個別鳥種或動物,我也會幫忙取名,當做鄰居般打招呼。譬如有隻綠鬣蜥,經常趴在大枯木上。這隻素食者在此是外來的動物,應該是被棄養的。每天都看到下,我還幫牠取了一個「恐龍」的小名。
一支三隻白冠噪眉的家族,固定從森林裡發出響亮的叫聲。從初次邂逅,我便識得。其中好幾回,三隻都離我只有一公尺近。另有一支原雞家族,母雞帶著三隻小雞,到處趴土找食物。看著三隻小雞,變成亞成鳥,如今要離開了,愈發有些不捨。
年輕時,我喜歡定點觀察,但主要在家鄉的自然環境,期待能透過長期記錄,幫忙一些地方社區進行自然志調查。很少在國外,進行較定時的長期觀測。
在高樓林立的大城市遇見一處小小水塘,遠比一棟購物中心,更讓人興奮和感激。那是上蒼在異國都會,賜予我最好的禮物。
這塊小池塘不僅引發了我的興趣,經常前往記錄後,不免關心其未來的保護。譬如周遭土地的開發建設,從未停歇,日後是否會波及到此,小池塘有無長期監測等,都在我的檢視範圍。
從小水塘的殘存,我大抵能知道,新加坡內陸溼地環境的變化,樹林的維護情形,以及各種動植物的分布狀況。經過這樣的互動,我對這座城市也發生了微妙情感,這裡彷彿新的家園。離開新加坡前,每天還是不捨地前往探看。
日後若再回來,有很多懷念的地方都想再去,但探看這座小水塘,合該會是重心。希望那時它還保持原樣,周遭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