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可以說是佛教的代表,是信仰的中心,是信徒心靈寄託的所在。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此外,歷代不少僧眾以自己的風儀影響帝王,成為佛教的護法。例如,終南山惟政禪師曾入朝為唐文宗解釋「蛤蜊觀音」之事,啟發文宗對佛教的信仰。西域高僧佛圖澄,度化殘暴殺人的石虎、石勒,解救無數生靈,二石尊佛圖澄為師,時常請教社稷大事。佛圖澄的弟子道安大師,曾勸諫苻堅休戰。唐朝玄奘大師,在主持譯經大業的同時,經常隨駕太宗左右接受諮詢國事,玄奘大師圓寂時,唐高宗罷朝三日,悲慟的對大臣們說:「朕失去了一件國寶!」玄奘大師受到朝野崇仰之深可見一斑。
甚至禪宗初祖達摩祖師來到中國時,與梁武帝一番「對朕者誰」、「並無功德」的論道,雖然彼此機緣不契,達摩於是轉往嵩山少林寺面壁,但這段對話卻影響了後來中國佛教「有為法的福田不究竟,無為法的福德性才究竟」的思想。
可見一切法,只要能方便權巧、契理契機、隨緣教化,就是人間佛教的慧用。我自己雖無古聖先賢的通達智慧,但有幸從小在焦山、棲霞、寶華山乃至常州天寧寺等叢林參學,在禪、教、律門下接受完整的叢林教育,從許多大德身上學習身為出家人應有的威儀。其中包括曾經擔任寶華山維那的若舜老和尚、由金山禪堂出身的卓塵法師,都是我的戒師。另外,仁山法師、融齋法師、芝峰法師,我都曾跟他們請益過佛法。乃至一些年輕的學者,都是從閩南佛學院或嶺東佛學院畢業出身,所有關於佛門的行儀,在他們嚴格要求下,我都能心領神會,所以直到現在,養成我走路腰背挺直、目不斜視,坐時只坐半座的生活習慣。佛門的「四威儀」在我來講,可以說很自然的融入到身心生活裡,因此我出眾入世,在社會上走動,都能把這許多佛教的威儀運用、表現在行為上。
甚至影響所及,在我的思想理念裡,時時刻刻無不思想著,如何在不違傳統佛教的根本教義下,運用現代化的弘法方式,化為傳教的方便。例如,我組織佛教歌詠隊、灌製佛曲唱片、利用幻燈片作為弘法工具、開辦兒童星期學校、設立學生會與弘法隊、製作佛教廣播節目和電視節目、舉辦空前未有的佛誕節花車遊行等,乃至以「偈語教唱」、「說唱弘法」、「梵唄音樂會」、「人間音緣」等多樣化的風貌弘法,接引不同層面的信徒學佛。甚至我首開在「大座講經」中安排獻供、節目表演等內容,希望達到「解行並重」的效果。
此外,我建設「淨土洞窟」,把《阿彌陀經》所描寫的極樂世界之莊嚴境界,以建築實景呈現;我為了把佛教與藝文結合,從一間佛教文物陳列館,到現在二十四所的佛光緣美術館,一方面宣揚佛教藝術之美,同時接引許多藝文界的朋友親近佛教。
我尤其感於今日佛教隨著信仰普及,雖然弘法的空間隨之擴大,早已不再局限於寺院中,但是寺院永遠是信仰的精神象徵。寺院是僧眾駐錫的道場,是佛法弘傳的地方,是佛像供奉的殿宇,有了寺院,才有佛法僧三寶,才有佛教;有了寺院,才能傳播教義,才能住持正法。
寺院可以說是佛教的代表,是信仰的中心,是信徒心靈寄託的所在。佛寺建築是為了弘法,為了度眾所需。寺院除了傳播佛教真理之外,莊嚴的殿宇、寧靜的氣氛、祥和的梵唱、慈悲的教義,讓社會大眾在工作忙碌之餘,尤其是遭遇挫折、徬徨無助的時候,自然想到寺院;不管是參加各種修行活動,或者只是在佛前瞻仰、禮拜,都能獲得再出發的力量。所以我形容寺院就像人生的加油站,是心靈的百貨公司,是希聖成賢的學校,也是善友往來的聚會所,更是去除煩惱的清涼地。
為了讓寺院建築的硬體設備能配合現代弘法的需求,我從過去只有佛殿的有限功能,擴增為現在具有講堂、會議廳、抄經堂、禮懺堂、談話室、圖書館、視聽中心、文物陳列館、美術館、滴水坊、法物流通中心、停車場,甚至有研究室、電腦教室等設施。
我順應現代上班族忙碌的生活,從過去開設都市佛學院,直到人間衛視的《電視佛學院》,乃至現在有了網路佛學院、遠距教學等。我改良寺院儀制,諸如延後早課時間、改良課誦內容、開會唱〈三寶頌〉、三餐念〈四句偈〉,以及縮短三皈五戒的傳授時間、水陸內壇佛事一律在白天進行等。
除了健全硬體設備,以及弘法方式力求日新月異外,我更盡量使用現代人能聽得懂的語言來詮釋佛法,務求讓佛教與生活沒有隔閡,例如:
我把「六和敬」詮釋為:
見和同解:就是「思想上建立共識」。
戒和同修:就是「法制上人人平等」。
利和同均:就是「經濟上均衡分配」。
意和同悅:就是「精神上志同道合」。
口和無諍:就是「言語上和諧無諍」。
身和同住:就是「行為上不侵犯人」。
我對「普賢十大願」作了如是說:
一者禮敬諸佛,就是實踐「人格的尊重」;
二者稱讚如來,就是實踐「語言的讚美」;
三者廣修供養,就是實踐「心意的布施」;
四者懺悔業障,就是實踐「行為的改進」;
五者隨喜功德,就是實踐「善事的資助」;
六者請轉法輪,就是實踐「佛法的弘傳」;
七者請佛住世,就是實踐「聖賢的護持」;
八者常隨佛學,就是實踐「真理的追隨」;
九者恆順眾生,就是實踐「民意的重視」;
十者普皆回向,就是實踐「圓滿的功德」。
我對「皈依三寶」及「受持五戒」,做了如下譬喻:
皈依三寶:
佛如光,皈依佛,就是點亮心靈燈光,
為自己建設了一間電力公司;
法如水,皈依法,就是儲蓄甘露法水,
為自己營建了一座自來水廠;
僧如田,皈依僧,就是長養菩提花果,
為自己開發了一畝良田土地。
受持五戒:
不殺生,就是對別人的生命不侵犯;
不殺生而護生,自然長壽。
不偷盜,就是對別人的財產不侵犯;
不偷盜而布施,自然富貴。
不邪淫,就是對別人的名節不侵犯;
不邪淫而尊重,自然和諧。
不妄語,就是對別人的信譽不侵犯;
不妄語而守信,自然譽好。
不吸毒,就是對自己的理智不傷害;
不吸毒而正常,自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