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㉗【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人間佛教的慧學⑮

文/星雲大師 |2024.11.24
549觀看次
字級
佛教是開啟智慧之教,有時候只要聽聞一句佛法能與自己相應,真是終生受用不盡。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我感於過去一般人認為佛教一再講布施,好像學佛就是為了要布施給人,自己又能獲得什麼利益呢?為了扭轉一般人的觀念,我在〈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論文中,對「六波羅蜜」做了如此註解:

布施可以種一收十,改造自己慳貪的性格;

持戒可以三業清淨,改造自己惡性的行為;

忍辱可以自他得益,改造自己瞋恨的惡習;

精進可以無事不成,改造自己懈怠的因循;

禪定可以身心安住,改造自己散亂的思想;

般若可以觀空自在,改造自己愚痴的認知。

所以:

(一)布施,是給人呢?是給己呢?看似給人,實際上是給己。

布施能度「慳貪」,是自己發財之道。

(二)持戒,是束縛呢?是自由呢?看似束縛,實際上是自由。

持戒能度「毀犯」,是自己平安之道。

(三)忍辱,是吃虧呢?是便宜呢?看似吃虧,實際上是便宜。

忍辱能度「瞋恚」,是自己做人之道。

(四)精進,是辛苦呢?是快樂呢?看似辛苦,實際上是快樂。

精進能度「懈怠」,是自己成功之道。

(五)禪定,是呆板呢?是活潑呢?看似呆板,實際上是活潑。

禪定能度「散亂」,是自己安心之道。

(六)般若,是外求呢?是內求呢?看似外求,實際上是內求。

般若能度「愚痴」,是自己明理之道。

另外,對於佛教經典時常利用「偈頌」來重述經文的意思,古德也提倡用四句偈來表達經義。四句偈簡明易記,就如中國的詩歌,容易讓人朗朗上口,所以我也學習古德,用四句偈來表達佛法。例如,佛陀十大弟子各有第一,我就依照他們的專長,寫下:「舍智連通說富那,須空旃論迦頭陀,那律天眼波離戒,阿難多聞密行羅。」另外,我也曾以一首四句偈:「密富禪貧方便淨,唯識耐煩嘉祥空,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台宗。」點出八宗的特色。

過去古德用科判講經,我曾經把《金剛經》用「無住生心、無我度生、無相布施、無得而證」四句話,概括講解。我也曾把《大乘起信論》、《般若心經》等,做成表解,讓人一目了然,易於掌握要點。

很多人研究佛教史多年,對整個中國佛教二千多年的發展,始終不容易理清脈絡,因此我就想到把佛教自秦漢年間傳入中國後的二千餘年歷史,分為六個時期,正好總結人間佛教的內容。六個時期分別是:

一、東傳譯經時期(秦漢魏晉時期)

二、八宗成立時期(隋陳李唐時期)

三、禪淨爭主時期(五代趙宋時期)

四、宮廷密教時期(元明皇朝時期)

五、經懺香火時期(滿清民國時期)

六、人間佛教時期(二十世紀以後)

佛教是開啟智慧之教,有時候只要聽聞一句佛法能與自己相應,真是終生受用不盡。我平時雲遊在世界各地,來去匆匆之間,經常有人要我給他一句話,希望對他的人生有所點撥,雖然有時行程綿密,時間緊迫,但我總是盡力滿人所願。因此多年來隨緣應機說過很多的「一句話」,現在也在徒眾與信徒之間流傳,例如:

‧我是佛。

‧待人好。

‧老二哲學。

‧心甘情願。

‧永不退票。

‧人生三百歲。

‧立場互換。

‧樹立品牌。

‧忙就是營養。

‧化緣要化心。

‧拒絕要有代替。

‧吵架一回合。

‧肌肉是要活的。

‧有永遠休息的時候。

‧要爭氣,不要生氣。

‧結緣總比結怨好。

‧生氣不能解決問題。

‧錢用了才是自己的。

‧多說OK,少說NO。

‧把歡喜布滿人間。

‧有佛法就有辦法。

‧忍耐就是力量。

‧感動就是佛心。

‧疾病就是良藥。

‧殘缺就是美。

‧貧窮就是罪惡。

‧要做義工的義工。

‧給人利用才有價值。

‧自己就是自己的貴人。

‧道場是人生的加油站。

‧寧可無用,但不能無明。

‧要常想:我能為別人做什麼?

‧凡事感恩,一切想當然爾。

‧做人要豎窮三際,橫遍十方。

‧語言要像陽光、花朵、淨水。

‧有錢是福報,用錢才是智慧。

‧成就別人,不要同歸於盡。

‧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

‧可以不信佛教,但不能不信因果。

‧寧可失去一切,但不能沒有慈悲。

‧信佛可以用「行佛」代替「拜佛」。

‧要用智慧莊嚴,不要用金錢堆砌。

‧什麼都是我的,什麼也都不是我的。

‧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

‧人是死不了的,生死只是階段性的轉換。

‧儘管世間都是汙泥,只要我自己做一朵淨蓮就好。

‧不要做海豚,所有的表演只為了一條小魚。

‧要明理,不要光是說理,明理才能從善如流。

‧你對我錯,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

‧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管財、管事、管人都好管,自己的心最難管理。

‧給人一些因緣,因為過去別人也給過我們因緣。

‧學佛不一定要吃苦,苦不是學佛的目的,苦是增上緣。

‧被人責怪,不是末日的來臨,而是希望的開始。

‧有人批評、毀謗我們,不一定是自己不好,可能是別人給我們的勉勵。

佛法就如燈塔,可以指引我們人生的方向,使我們不致在茫茫的大海中迷失,因為有佛法就能開啟般若的慧眼。般若如暗室的「光」,能照破我們心地的無明,銷融人我之間的差別對待,讓我們的心不被外境的苦樂所動,進而把執著的凡情轉為對眾生的慈悲。

如《八大人覺經》說:「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般若之用,能淨化我們的思想,提升我們的道德,有了般若空慧,苦樂是同體,淨穢是一如,貧富能自在,有無能平等。尤其若能以般若空慧,「如是降伏其心」的自受用以外,進而發起慈悲度眾之心,令「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正是般若功用的極致發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