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家醫科醫師指出,老年衰弱症不是疾病,而是一個臨床表徵,代表老人家處於一個失衡的健康狀態,如果遭受外界壓力,會比正常老人更難以維持身體的恆定,進而導致後續的失能、跌倒、骨折、住院等不良健康結果的發生,不但會增加整體醫療花費也會加重家庭照顧者的負擔。目前認為最有效預防方法,是規律運動,加上適當的營養,方能減少包括肌少症在內的「高齡衰弱症」發生。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葉孟奇表示,醫院常見有些老年病患,也許體格偏瘦,但看似健康、尚能自我照顧,只是行動稍慢;也許因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一周後,竟喪失走路能力,甚至只能臥床,生活不能自理需他人全程照顧,這就是典型的「衰弱」。
葉孟奇說,臨床發現有「衰弱症」老年人,是不良健康後果的高危險群,往往需要較多的健康照護及社會資源使用,比起強健的老人,死亡率甚至高達三至五倍。
二○○一年國外學者曾提出五項衰弱臨床表徵:無預期的明顯體重減輕、費力疲憊感、肌握力下降、行走速度變慢、體能活動度低,若符合三項以上,即認為有衰弱症。研究顯示,衰弱是失能前的重要表徵,死亡風險也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