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應該樂觀進取,應該徹底了解苦的形成原因,找到對治的方法,那麼就可以遠離痛苦的淵藪,享受快樂的人生。
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一、慧的根本 ——般若緣起,人間慧本
各位法師、各位嘉賓、各位居士,大家好!
時間過得真快,三天的佛學講座今天已經進入最後一天了,今天的主題是「人間佛教的慧學」,這是一門開發般若自性的學問,也是「人間佛教戒定慧」三學的圓滿。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佛教裡有一位「觀自在」菩薩。「觀自在」指的就是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呢?主要的是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從「般若觀慧」裡獲得自在的菩薩,他能自由自在的觀察人間的心意,解救眾生心理上的痛苦,拔除眾生身體上的煩悶,所以名為「觀自在」菩薩。
不過這種說法其實也不盡然全對,因為佛陀成道時曾經宣示過:「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也就是說,每一個人的自性,其實都本自具足「般若智慧」,只是被煩惱無明所覆蓋,因此不能顯發。現在如果我們能夠開發自心本性的「般若智慧」,以般若的慧眼洞徹世間實相,讓我們生活能夠超越一切好壞、得失、有無,不被世間的金錢所買動,不受感情的誘惑而妄動,不因權勢的威迫而盲動,能夠活出自己的尊嚴,過著不被外境所動的般若人生,時時觀人自在、觀事自在、觀境自在、觀心自在,那麼人人都能自由自在的生活,自然就是人人都是「觀自在」了。
「觀自在」就是觀照自己在不在。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活得自由自在,而不願意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但是誰能給我們自在呢?答案是:唯有自己開發般若智慧,找回般若自性,才能活得自在。因此,繼前面二天講過「人間佛教的戒學」、「人間佛教的定學」之後,今天所要講的「人間佛教的慧學」,就是希望幫助大家從佛法裡開發「真如佛性」,讓每個人都能像觀自在菩薩一樣,以「般若觀慧」來「照見五蘊皆空」,如此才能「度一切苦厄」。
說到苦,人都怕苦,喜歡快樂,但是苦是人生的實相,人的內心有貪、瞋、痴三毒之苦,身體上有生老病死的無常之苦,乃至憂、悲、苦、惱、無明,甚至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苦苦」,都讓人生苦不堪言。
煩惱是苦的根源,雖說人生「苦樂參半」,偶爾也有快樂的時候,例如:金榜題名是快樂、事業有成是快樂、妻賢子孝是快樂、財源滾滾是快樂、大病初癒是快樂、喜獲麟兒是快樂、苦盡甘來是快樂……但是世俗的快樂,無論是感官或精神上的,都不究竟,也不長久,都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短暫的快樂過後,還是會有失去的落寞之苦,甚至有時候因為耽於快樂,不知上進,往往樂極生悲,這就叫做「壞苦」。
也許有人會說,我不求聞達於諸侯,是個安於平凡的人,既不貪愛權勢名位,也不羨慕高官厚祿,我能甘於澹泊,不被外在的物質有無,不受人事的好壞所動,因此能夠無憂無喜的過日子。然而一個人即使有此修養,只是世間一切有為法都是遷流不住,都是剎那生滅,無法常住安穩,因此身心仍不免受到無常的逼惱,而有「世事無常」的慨嘆,這就是「行苦」。
苦、空、無常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佛陀所說的三法印,但佛陀同時也指示對「涅槃寂靜」的追求。因此「苦是增上緣,不是真目的」,佛教之所以說苦,主要是讓眾生知苦、離苦,其最終目標還是為了追求幸福快樂的生活。所以苦是人間的現實,但並非我們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要脫苦,尋求快樂;現世悲苦的實相不足以代表佛教,佛教的真相是禪悅與法喜,佛教其實是個歡喜的宗教。
然而過去佛教界的人士大多偏重「苦」的倡導,因此常令有心學佛的人望而卻步。我個人一向提倡人生要追求快樂,人人應該樂觀進取,不要老是把「苦」掛在嘴邊,應該徹底了解苦的形成原因,找到對治的方法,那麼我們就可以遠離痛苦的淵藪,享受真正快樂的人生了。
關於苦的原因,我曾經把它歸納為七點:
(一)我與物的關係不調和:苦的來源,第一個因素是我與物之間的關係不調和。譬如居住的房子空間太小,家裡人口又多,擁擠不堪,不能稱心如意,自然感到痛苦。晚上睡覺時,所用的枕頭高度不合適,一夜無法安眠,精神不濟,難免心煩氣躁,也會痛苦不安。
除了身外之物會帶來種種的不便與痛苦之外,甚至長在我們身上的毛髮、指甲等,如果不加以適當的修剪、洗滌,所產生的汙垢也會帶給我們困擾,因此古人常拿毛髮來比喻煩惱說:「白髮三千丈,離愁似箇長。」又說:「頭髮是三千煩惱絲。」沒有生命的物質,和我們的生活,其關係實在密不可分。
(二)我與人的關係不調和:人我關係的不調和,是苦惱的重要因素。譬如自己喜愛的人,偏偏無法廝守在一起,而自己討厭的人,卻又冤家路窄,躲避不了。這就是佛教所謂的「愛別離苦」和「怨憎會苦」。
有時由於個人的見解不同,辦事方法千差萬別,彼此引起衝突磨擦,產生痛苦。有時自己小心翼翼做事,深怕得罪了人,但是看到一群人背著自己竊竊私語,心中就感到惶惶不安,以為別人一定是在批評自己。由於人我關係的不能協調,也會讓人感覺人生痛苦,日子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