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是佛性,人人本具,人類需要禪,只有禪才能「轉」生活中的痛苦為快樂,「化」憂鬱為喜悅;只有禪才能「轉」生命的煩惱為菩提。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禪,是悟的,不是學的。知識可以學,禪無法學。禪不是從知識上去理解的,它必須從生活中去修行、體驗。一個人有禪定的修養、禪定的功夫,他的心很寧靜,不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一件事而起伏、動亂,不會輕易受到影響。所以,靜心的人,恩也好、怨也好、善也好、惡也好,都不能亂其神,不為外境左右,這就是靜心的功夫。
六祖惠能大師得法後,輾轉到了廣州法性寺,時值印宗法師正在那裡講經,當時風正吹著旗旛,旛子隨風飄動不停。有一僧說這是「風動」,另外一僧反駁說這是「旛動」。兩人爭論不休,於是六祖走上前對他們說:「既不是風動,也不是旛動,而是兩位仁者的心在動啊!」這則著名的公案就是告訴我們:如果心能定靜,就不會隨外境的變動而執著於或風動、或旛動等小見小得的分別知見了。
另一段有趣的禪門公案,說到蘇東坡有一次作出一首自認為震古鑠今的詩偈,捋起長鬍子,一副掩不住的自得之喜,急忙叫書僮火速划艇送去給居住江南金山寺的佛印禪師,心想印老一定會大讚特讚個不停。佛印禪師看到偈中題的是: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看完後的佛印禪師,一語不發,只批上「放屁」兩字,就叫書僮帶回。接到回報的蘇東坡瞪著「放屁」二個字,直氣得七孔生煙,連忙叫書僮備船。小船過了江,眼看佛印正站在岸邊笑迎著,蘇東坡更憋不住一肚子火,衝前就嚷:「禪師!剛才我派書僮呈偈,何處不對?禪師何以開口就罵人呢?」佛印禪師呵呵大笑說:「我道你是真的八風吹不動,怎麼我一聲『放屁』就把你打過江來了呢?」
佛教把「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種最常影響我們內心世界的境界稱作「八風」,蘇東坡雖以為自己的心早就不受外在世界的毀譽稱譏所牽動,不料還是忍不住小小「放屁」兩個字的考驗。可見不識本心,內中不定,則心會隨物而轉;但能了知自心,動靜一如,則萬象萬物都可隨心而轉。
唐朝的馬祖道一禪師,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大梅法常就是從這句話而契入悟機,徹悟後一生隱居在大梅山。有一天,馬祖派侍者去試探法常,對他說:「法常!你領悟了老師的『即心即佛』,但是老師最近又說『非心非佛』呢!」法常聽了,不為所動的說:「別的我不管,我仍是『即心即佛』。」後來,馬祖禪師聽了侍者的報告,欣然頷首道:「梅子成熟了!」
古德說「竹影掃階塵不動」,大梅法常既悟了「即心即佛」的道理,就有如穩坐泰山,即便老師真的一八○度的改成「非心非佛」,對他來說,也不過是階前的竹影因風搖曳,絲毫也掃不動一點塵埃。
宣州刺史陸亙大夫有一天問了南泉禪師一個問題。他說:「有人在瓶子裡養了一隻鵝,鵝在瓶裡慢慢長大了,瓶口很小,鵝出不來了。現在我們要把這隻鵝放出來,但是不得毀瓶,也不可傷鵝。請問,鵝如何才能出來呢?」
南泉禪師大叫一聲:「陸亙!」
陸亙大夫隨聲回應:「有!」
南泉禪師笑呵呵說:「這不是出來了嗎?」
這是什麼意思呢?鵝代表的是佛性,瓶子代表的是身體,你以為我們悟道,證到真如法身,一定要把這個身體消滅、毀壞了以後,另外還有一個真如法身嗎?不是的,就在這四大五蘊假合的色身上,你如果懂得「內外一如」的話,那就能見到我們的真如自性,也就是我們的禪心佛性了。
因此,禪是佛性,人人本具,人類需要禪,只有禪才能「轉」生活中的痛苦為快樂,「化」憂鬱為喜悅;只有禪才能「轉」生命的煩惱為菩提,「化」生死為涅槃。有了禪以後,我們在世間上就沒有恐怖,即使面對生死,也不畏懼。所以現在這個時代最需要的就是「禪」,只有「禪」,才能醫治功利、物質主義的「時代病」;只有禪,才能根除相對、二元世界觀的謬見;只有「禪」,才能幫助人類尋得失落的自我,找回失去已久的精神家園;只有「禪」,才能為東方、西方文化的差別,如生死觀、人生觀、價值觀、宗教觀、自然觀、道德觀等,找出平衡點。
禪能為人類築起一座溝通東西文化、心識思想、心靈交流的橋梁。禪是人類共有的寶藏,禪原本存在於天地、方寸之間,昔日聖者佛陀發現禪的存在,於是世代相傳至今。禪,沒有時代的隔閡,只要有人生活在世間,禪就會一直被發現、體悟,因為禪就是我們的生活,是一種完全回歸宇宙自然的生活。
禪,平凡、平實,所謂「平常心是道」,所以禪就在眼前,它是那麼的自然、純真、樸實、美好、親切。有了禪的定力,進而開發吾人本具的般若智慧,才能了生脫死、離苦得樂。所以,禪,會永遠的被人類追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