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心如果能謙虛無求,猶如「朗朗晴空,不著一物」,則容易與禪相應。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現在的人參禪,有時是為了保健,為了健康。禪,用來做為健康之道,當然無可厚非,可是身體總有老病死,身體在無限的時間裡,總有它的歲月、年限。而禪是永恆的,不應該只是把它用在健康上面。當然,我們平常每天生活忙碌,能夠坐個十分鐘、二十分鐘,不但能消除身體上的疲勞,還可以澄心靜慮,讓你有再奮發的精神。不過,禪的重要意義,還在明心見性,不能光用口頭談說,用公案敘述,用身體枯坐,這許多所謂話頭禪、枯木禪、健身禪、鸚鵡禪,都是一種禪病。
此外,有了禪定,自然會有神通力,例如久遠以前的事物,剎時近在眼前;遙遠的地方傳來的聲音,如在耳邊等等。不過,這一切的境界,均不可執著,有了執著,會成為魔境。所以,參禪的人,不但是「魔來魔斬」,還要「佛來佛斬」,不執著,如此坐禪、習定,才能會道。
禪是什麼?禪不是隨便的胡言亂語,我們不要以為禪師們講話顛三倒四,在顛倒裡有他的順序;我們也不要以為禪師們的話自相矛盾,在矛盾裡有他的統一性。
禪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參禪並非一定要出家,在家也可以參禪。歷史上,如裴休宰相、龐蘊居士、王陽明、蘇東坡等,都是在家的大禪匠。參禪,也不一定要在寺廟、禪堂或佛殿裡才可以參禪。雖然唐朝的馬祖道一禪師創建叢林,百丈懷海禪師建立清規,為禪宗立下了千秋萬代的規範;但是真正的禪者,不一定要在叢林裡,也不拘於什麼法定規章,只要在山林樹下,就可以參禪,乃至河川水邊,也可以參禪。在家信徒在自己家中的客廳裡、地板上、床舖上、沙發上,只要有一個位置能坐下來,就可以參禪。平時出門在外,利用搭機、行船、乘車時,也可以參禪。禪,不是從外在的坐相來看;禪,主要的是從心裡來淨化,來昇華,來參透,來悟道。
人生有病、有苦,因為有了禪,就能隨來隨遣,所以禪是健康之道。禪尤其能令我們認識自己,所謂明心見性、悟道歸源也。但是參禪的利益固然很多,有的人參禪不得要領,往往容易「走火入魔」。走火入魔的原因有下列幾點:
1.貪圖神通:參禪打坐,不能貪圖神通。禪定雖然可以引發神通,但是神通必須建立在慈悲心和守持戒法上,如果沒有慈悲心,不能持守戒法,便容易著魔。
2.自我閉塞:禪是灑脫、幽默、風趣,禪是非常活潑、開闊的。因此參禪的人不能自我閉塞,不能自我束縛;想不開、想不通,便容易走火入魔。
3.邪知邪見:參禪旨在開發真如佛性,是為了要徹悟本來面目,為了明心見性、了脫生死、成佛作祖。但是有的人參禪是為了妄求神通,以此自我炫耀,甚至打擊別人,這種知見上的錯誤,容易走火入魔。
4.妄動散亂:參禪是為了調伏妄心,是為了找回自己的真心。但是有的人心定不下來,老是妄動、散亂,愈是參禪,愈妄想;愈打坐,愈煩惱。如此不但容易走火入魔,而且還會退失道心。
對於初學者,還須注意以下事項:
1.要明師指導:參禪打坐,如果沒有名師指導,盲修瞎練,容易出差錯。
2.要自我察覺:禪,完全要靠自己洞察心機,靠自己當下承當。因此參禪要有大善根、大信心、大疑情、大奮志。
3.要虛心無求:我們的心如果能謙虛無求,猶如「朗朗晴空,不著一物」,則容易與禪相應。
4.要把持中道:六祖大師說:「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因此坐禪要能不著心、不著境、不著動、不著妄。也就是要保持一顆平等無分別的心,不落於好壞、是非、善惡、有無的兩邊。
此外,一般學佛的障道因緣,也都是參禪的阻礙,應該去除,例如:
1.心門不開:我們的「心」好像一扇大門,門不開,外面的人進不來。如果「心門」不開,凡事排拒,則「真理」、「智慧」的法水就無法流進心中。所以心門不開是學佛的障道因緣,也是參禪的障礙。
2.心結不解:心裡的結,往往來自猜疑、嫉妒以及對人我是非「執著」不捨,因此產生心結,成為障道因緣。
3.心擔不放:心裡的「負擔」,如金錢名利、恩怨情仇、家庭事業等放不下,因此產生煩惱,自然成為障道因緣。
4.心妄不除:經云「妄念不起處處安」;相反的,妄想、雜念不除,不但無法心安自在,更是障礙佛道的因緣。如《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
5.心憂不喜:世間最珍貴的財富就是歡喜,一個人如果每天心裡憂愁、煩悶,心裡沒有法喜,如何領略微妙的佛法,因此「心憂不喜」也是障道因緣。
6.心暗不明:一個沒有般若智慧的人,無法點亮自己的心燈,每天生活在「黑暗」裡,自然難以見道。
7.心狹不寬:心量狹小,不能包容、忍受別人的優缺點,也是障道因緣。例如「同行相嫉」、「見不得別人好」等,都是障道的因緣。
8.心惡不善:〈七佛通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一個心裡充滿惡念的人,自然無法與佛道相應。
9.心邪不正:學佛首要皈依三寶、相信因果。一個人如果心中充滿邪知邪見,例如「不信三寶」、「不信因果」,這也是障道的因緣。
10.心貪不捨:一個人如果天天貪圖別人給我,自己完全不肯喜捨布施,這與佛教的六度、四無量心等教義是背道而馳的,自然無法契入佛道。
11.心迷不信:心裡迷惑,不求覺悟,完全與真理「絕緣」,如何能夠悟道?
12.心有不空:《華嚴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一個人如果自滿、執著、成見不空,正如一個已裝滿茶水的杯子,再好的法水也流不進心裡。因此,心要「空」,才能悟道,才能認識佛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