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聰哲
己亥年春末,遊四川重慶,夜宿黔江區飯店,庭院前有一排樹花,綠樹紅花相映,與群花爭豔舞春風。佇足觀賞,總覺得有點似曾相識,細思那不就是曾在阿里山、溫哥華看過的行道間整排關山櫻。
關山櫻,乃是源自日本江戶時期,在大島櫻的基礎上進行多次種間雜交而產生,是原產於日本的八重櫻(重瓣櫻花之總稱)。早期在日本被稱為「Kwanzan」,何時改為「Kanzan」已不可考。十六世紀八十年代,則被稱之為「Sekiyama」。
「關山」一詞,因在日本宮城縣與山形縣之間有「関山峠」,因此判斷是個日式地名。但亦可解釋為關隘與山川,如「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綠水之波瀾。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李白〈長相思〉)。
「關山」源自日本的古詩,和李白詩中的意思相仿,意即邊境的高山。「男兒立志出鄉關,學若未成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日僧月性〈題壁〉)鄉關,意指家鄉。
關山櫻,似乎是以意取名,而非以地取名。民間有個淒美的傳說:有對交往多年的情侶,男子因受徵召,急需萬里赴戎機。軍令不可違,女子只能淚送情郎到一個小山坡,有情人被現實所困,終需相別。然而高山險阻,兩地相隔,思君情綿的女子相思無處寄,常到小山坡上遠眺,盼能見到情郎的身影。
幾年過去了,情郎仍然杳無音訊。日日思君不見君,豈是人比黃花瘦所堪比,女子一病不起終至離世,空留遺憾。日後,小山坡附近長出如泣血般暈染的粉紅色櫻花,因女子思念萬里關山外的情郎,村民於是取名為「關山櫻」,以紀念這段淒美浪漫的故事。
關山櫻也叫日本晚櫻,花期從三月底至四月初。花葉同開,葉呈紫褐色,花梗粗且長,嫩枝為茶褐色,小枝多而向上彎曲。花蕾為紅色,粉紅色花瓣頂端有缺口,每朵有三、四十片花瓣,開花時重重疊疊,經常伸展不開。團團關山櫻,三五朵花抱成團,三五團花結成蔟,呈繖狀花序,像極了新娘纖纖玉手上的捧花,流露出純潔喜悅之感。
賞櫻姿、嘗櫻花,兩相美。關山櫻花在日本、韓國及台灣地區有多年食用歷史,鹽漬、焙烤、蒸煮、製茶、泡酒等,均是人們喜愛的食用方式。日本人泡綠茶,配上一朵鹽漬櫻花,清澈、粉紅色的櫻花茶略帶鹹味和酸味,稱其為「櫻花湯」,男女相會時可增添浪漫的氣氛。又,浸泡過的櫻花樹葉可用來包裹豆沙餡的糯米團,呈現出一種日本傳統風味。
事實上,關山櫻雖美但香味不濃,湊近細聞頂多有股微香。試想,經過烘乾、蒸煮等加工步驟後,還能留下什麼氣味?所謂的「櫻花味」,多是業者憑自己的想像利用香精調製出來的,與真正的關山櫻毫無關係。而為增加商品「顏值」,則會以新鮮關山櫻花擺盤,造型美觀更受青睞。
關山櫻花瓣繁茂廣受歡迎,花色象徵純潔無瑕,代表著高貴與優雅,加上花期在春末,令人有股「春日浪漫」、「一期一會」、生命美麗而短暫的慨嘆,也因此被賦予了深厚的文化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