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象】 油紙傘的今昔風華

文/黃聰哲 |2022.04.19
1855觀看次
字級
黃色油紙傘 圖/黃聰哲
湖北恩施女兒城茶藝館油紙傘空間藝術。 圖/黃聰哲
紅花油紙傘 圖/黃聰哲

文/黃聰哲

古代稱傘為簦或蓋,《集韻》稱傘字通作繖,典出《晉書‧輿服志》,故繖爲傘的古字。傘,為形音字,形象一把撐開的傘,部首「人」代表傘蓋或傘面,字中間的四個「人」部件像傘架,或稱傘骨,「十」像傘柄。因此民俗觀字形,視傘字中的五個人部件,喻為多人多子,實際上與人的意義毫無關聯。

傘,《集韻》道:「禦雨蔽日,可以卷舒者。」禦雨蔽日,是人類生活基本需求,而「可以卷舒」是方便於攜帶,物質文明的演進。製傘工藝始於何時,何人所造?據典籍實難考證,有謂始於黃帝所作華蓋,或謂太公所作曲蓋演進而來,因皆非信史,難為疑古學者所徵引。

《六韜》曰:「天雨不張蓋幔,周初事也。」又《通俗文》曰:「張帛避雨,謂之傘蓋。」據此推之雨傘之用,三代已有,其傘蓋是蒙以絲帛。

油紙傘,製作材料有竹、紙、桐油,竹及桐油在三代前已具備,故紙便成了製作油紙傘演進的關鍵材料。《格致鏡原》載:「至元魏之時,魏人以竹碎分,並油紙,造成傘,便於步行騎馬,傘自此始。」到了隋朝,《隋書‧禮儀志》載:「皇宗及三品已上官,青傘朱裡。」唐至五代國初,京師皆不禁打傘。具有藝術價值的油紙傘,從此傳遍全國,甚至外傳到日本、朝鮮及亞洲地區,並被日本稱為「唐傘」。尤其北宋清明上河圖,可觀賞到市井許多庶民手持油紙傘的身影,悠遊市集,足見油紙傘已普及,是民間重要的禦雨蔽日用具。

一、始觀油紙傘形態

元代薩都剌道:「開如輪,合如束,剪紙調膏護秋竹。日中荷葉影亭亭,雨裡芭蕉聲簌簌。晴天卻陰雨卻晴,二天之說誠分明。但操大柄常在手,覆盡東西南北行。」傘舒其形如輪,卷則如縛束,以黃桐油膏護,則通透明亮,睛天有如層層荷葉,雨天有如雨打芭蕉聲,手握木竹柄,任爾東西南北行。

二、次審油紙傘文化藝術

油紙傘以文字、繪畫、工藝美術、書法等各種藝術表現方式,在煙雨江南體現出中華民族生活智慧的文化特性。

油紙傘的工藝精細繁複,以傘骨能將三百六十度均分,形如網狀結構的美感。有舞台劇以傘骨配合舞者肢體語言,來表達其藝術內涵。

油紙傘的傘面,結合書法及國畫畫風,如春蘭、夏荷、秋菊、冬梅、四季長青竹、華貴的牡丹等,在畫師精心彩繪、書法題字落款下,一幅傳統藝術品融入文化,就此傳承千百年。

江南煙雨,油紙傘中佳人增古韻。江南多雨,古鎮曲徑通幽,油紙傘中才子佳人,相依傘下鬢私語,半為遮雨半遮羞。

油紙傘成為詩中常見的意象,二三油紙傘,撐起萬年愁。不見前塵人去處,剩得詩句相酬。文人墨客借以抒發內心愁緒。

三、終觀油紙傘民俗文化意義

美濃的油紙傘製作技術,傳承了中國文化。美濃客家語是四縣腔,油紙音轉成「有子」,且傘字中有四人,象徵多子多福。傘開圓如輪,寓意美滿團圓;傘可遮日避雨,象徵驅惡避邪;傘骨為竹,竹代表長壽,又有節節高升之意。在客家習俗裡,油紙傘是一種吉祥物,女兒出閣,即贈與一對紙傘,男孩成年禮時,也要送紙傘,神轎及新娘下轎皆以油紙傘來遮蔽。終觀其民俗文化,皆以平安吉祥為底蘊。

油紙傘,本為為禦雨蔽日的民生所需,因與古典文化藝術相融和,從尋常百姓家蛻化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