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峰源
早期台灣許多國中小學開學時,學校會發給每位學童一片黏性玻璃紙片,在隔天清晨黏貼肛門後帶到學校交給老師,檢測腸道是否寄宿蟯蟲、蛔蟲。幾周之後,依照檢驗結果,凡感染的學童就會收到服用藥物,以驅除體內寄生蟲。近年來,台灣公共衛生事業健全,蟯蟲、蛔蟲已不再是困擾學童的疫疾。
回顧清領時期,台灣衛生環境欠佳,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受到寄生蟲威脅,大人、小孩均無法倖免。由於缺乏藥物,加上醫療知識困乏,社會上竟流行吃檳榔的防治方法,不僅未能達到療效,更令人不可思議。一八九五年,日本領有台灣,為杜絕傳染病,引進抗寄生蟲方法,讓患者服用煎煮過的海人草湯汁,可達到驅除體內寄生蟲的功效。
日本殖民台灣後,漸漸往南海擴張勢力。二十世紀初,日本商人西澤吉次發現東沙島,考察該島有豐富的海人草、鳥糞與魚貝資源,組織工人、漁民前往開採,引起清政府關注。因中日兩國都以擁有東沙島主權自居,遂展開主權交涉。經過一年多的攻防戰,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交還東沙島條款〉,支付日商十六萬銀元後,正式接收東沙島,並規定往後各省漁民前往島嶼,須先獲得廣東省政府發放的許可令。不久後,清政府覆滅,民初北京政府尚未關注東沙島,又出現日籍人員登島活動的情形。
一九二三年,香港總商會為掌握颱風動態,提早做好防颱準備,經英國駐華使館聯繫北京政府外交部,表示願撥款設置東沙島無線電氣象台。北京政府由海軍部籌畫此事,海軍人員搭乘英國船艦前往東沙島勘查時,驚見日籍漁民開採、晒製海人草,綑裝後準備輸出。外交部獲知消息,立刻向日本提出抗議,嚴禁非法行為。隔年,海軍人員再次登島,以武力驅趕日本漁民以建置氣象台。
海人草研製的驅蟲良方,除了台灣,在日本、香港、德國都非常暢銷,許多商人也嗅到這股商機。一九二七年一月,廣東志昌行向海軍部申請東沙島海人草五年開發案,私下卻聯繫日商共同經營以牟取暴利。海軍部得到消息,便撤銷了志昌行的執照,明令日人撤離東沙島。
一九二八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統一全國,尚未投注建設東沙島事宜,日方於是伺機再起。一九三一年,多艘日本漁船駛往東沙島盜採海人草,與廣東巡守人員發生衝突,廣東扣留部分日本船隻,迫使日本對華交涉。只是,日本態度強硬,非但不承認盜採行徑,事後還變本加厲放任更多漁船前往東沙島,甚至配置槍支彈藥用以攻擊廣東船隻。
一九三五年,廣東設置東沙島管理處加強管理,國民政府加派海軍船艦前往該海域巡守,以防堵日籍漁船不法行為。一九三六年,日方無視廣東抗議,繼續開採東沙島海人草,南京外交部以日本危害國家領土主權展開交涉。但日本無視外交部抗議,甚至派艦隊巡航南海,開槍擊射中國漁船。
國民政府鑑於日本攫取東沙島資源,調查海人草的功用,掌握驅蟲療效,正準備開發時,日本卻發動盧溝橋事變,開發計畫因而中斷。日本則加速占領東沙島與南海島嶼,並於一九三九年將這些島嶼劃歸高雄州管轄。
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畫下句點。戰後,日本勢力退出東沙島,中華民國海軍進駐並完成接收作業,內政部也繪製〈中華民國領南海諸島位置略圖〉,確立南疆海域範疇。
南海島嶼戰略地位重要,不僅蘊藏海人草、魚貝、鳥糞、磷礦等豐富資源,始終為周邊國家必爭之地,更被喻為二十一世紀亞洲的火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