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海內四大名剎:泰山靈岩寺

文/郭詠澧 |2024.09.18
695觀看次
字級
歷代高僧圓寂後所造之墓塔林。圖/郭詠澧
千佛殿羅漢像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圖/郭詠澧
靈岩寺地標辟支塔。圖/郭詠澧

文/郭詠澧

山東省濟南市泰山西北麓,有一座風景秀麗的「海內四大名剎」之首──靈岩寺,始建於東晉,北魏時期重建,至唐代達到鼎盛,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唐代高僧玄奘曾於寺內翻譯佛經,四周群山環抱,千年古樹高聳入雲,環境清幽恬靜。

靈岩寺在佛教界的地位十分崇高。唐高宗和武則天封禪泰山時,曾到寺中上香;清朝乾隆皇帝東巡時,更曾八次至靈岩寺祈福,欽定「鏡池春曉」、「方山積翠」、「明孔雪晴」等靈岩勝境共八景,並逐一為之賦詩。

靈岩寺主要建築包括辟支塔、千佛殿、大雄寶殿等。辟支塔是一座高五十五‧七公尺、八角九層十二檐的樓閣式青磚建築,建於宋代,完全由百姓捐資,歷時六十三年建成。九層塔檐上的八尊金剛精巧絕妙,石築基座有四十幅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門的浮雕蓮花,亦保存完整,北宋文學家曾鞏曾吟詩讚曰:「法定禪房臨峭谷,辟支靈塔冠層巒。」不但是靈岩寺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華北地區最古老的一座佛塔。

千佛殿建於唐貞觀年間,現存木造結構為明代所建,正殿供奉通體貼金的「三身佛」,四壁有上千尊木雕小佛像。而其中最值得觀看的,是四十尊大型泥塑羅漢像,三十二座製於宋朝,八座成於明朝。一九八二年修復時,發現這些彩塑羅漢竟如人體一般擁有腹腔,用絲綢做成五臟六腑,並放置五銖錢、開元通寶和宋代前三朝的銅幣,以及銅鏡、書墨題記等物。

四十羅漢端坐大殿,表情逼真、姿態各異,形態栩栩如生。偉大的工匠以黃泥為驅、礦彩為魂,每一具羅漢都在表達不一樣的故事:有的低眉俯首,有的側耳傾聽,有的與人交談,有的閉眸沉思,有的慈眉善目,有的笑容可掬;所著袈裟貼體自然,線條流暢明快,織物質感真實生動且顏色鮮豔。梁啟超看到如此震撼場景,譽其為「海內第一名塑」,並親筆寫下碑碣。

寺院內有一墓塔林,自唐宋至明朝共有一百六十七座、碑刻八十一座,是歷代高僧圓寂後所造的墓塔,石質材料結構細緻,造型各異,展現出豐富的雕刻技巧,精美絕倫。人們還可自墓塔的鐘鼓石形判斷僧人圓寂時辰,中午之前圓寂者雕刻成鐘形,中午之後圓寂者雕刻成鼓形,體現出「暮鼓晨鐘」的寓意。

另外在辟支塔西側,有一座高五‧三公尺、寬三‧七四公尺,高大巍峨、方方正正的四門墓塔,乃是於唐代貞觀年間創建千佛殿、御書閣,功績斐然的靈岩寺住持慧崇之墓。墓塔的四面石門上,有獅頭、武士、飛天、樂伎等精巧浮雕,東面是一個人推門而入,西邊則是一人掩門而出。兩面浮雕相互對應,意味著人從日出的東門進來,步入人生的輝煌階段,自日落的西門出來時已然老去,藉日出日落、一進一出寓意人的一生,讓梁思成和林徽因也對此建築藝術讚不絕口。

靈岩寺所藏的文化瑰寶,雖經過千年風吹雨打留下了風霜的痕跡,但無損於它的魅力。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有「登泰山不至靈岩不成遊也」之說,吾人造訪東嶽泰山,怎可錯過靈岩寺!

註:山東濟南靈岩寺、浙江天台國清寺、江蘇南京棲霞寺、湖北當陽玉泉寺,並稱中國海內四大名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