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貴文
多年前,帶家人到屏東萬巒玩,感受客家小鎮的人文風光。在赤山農場附近看見一座很有設計感的建物,本以為是美術館或藝術中心,走近看才知是泰武國小。
這座學校原在泰武鄉的北大武山,八八風災時遭到重創,只好遷村覓地重建,在教育部媒合民間企業的認養下,兩年後在萬巒鄉興建完成。校舍建築採圓弧造型,設計融入排灣族的陶壺、百步蛇、木雕、琉璃珠、編織等元素,展現族群文化的特色,令人驚豔。
走進校園參觀,每個教室前都設有「悅讀書車」,放置許多繪本及課外讀物;走廊轉角處則有台鋼琴,可供學生即興彈奏;開闊的操場,有師生正在做操、練跑,展現原住民的運動天分。這些都讓人看見校方辦學的用心,也感受到偏鄉的教育資源並不遜於城市。
在校舍邊的遊戲區,有幾個低年級學生正在盪鞦韆,由於年紀與我家兩個孩子相仿,自然而然就玩在一起。正當我陶醉在他們的歡笑聲中,突然有個小女生朝我問了一句:「你們有帶禮物嗎?」頓時讓我有點尷尬,不知如何回答。所幸內人的提袋中,放有一些孩子的零食,她趕緊拿出來分享,大家邊吃邊玩,度過愉快的午後時光。
在回程路上,那個小女生不經意的一句話,讓我心情有些沉重。我猜想是否因為常有外來人士贈送禮物,才讓她習以為常嗎?這樣的互動與作法,對偏鄉孩子真的好嗎?除了給予有形的禮物外,我們是否還有更好的關懷與協助方式?一時之間我想不出答案,只希望是自己多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