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橋頭重現商人下南洋的場景。圖/謝貴文
以花崗岩石條鋪設的安平橋。圖/謝貴文
文/謝貴文
具八百多年歷史,橫跨福建泉州晉江安海鎮與南安水頭鎮之間海灣的安平橋,因總長約五里,又稱「五里橋」,為中古時期世界最長的跨海梁式石橋,而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美稱。
宋朝時,泉州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商貿貨物往來頻繁,但海灣兩岸卻只能依靠船運,十分不便。
南宋紹興八年(一一三八),僧人祖派倡建石橋,里人黃護及僧智淵各捐銀萬緡支持,但因工程浩大,開工後延宕多時。直至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新任知府趙令矜才再主持修建,黃護之子黃逸亦響應之,終於翌年完工啟用,命名為「安平橋」。
雖然北宋年間泉州即建有跨海的洛陽橋,但安平橋因長度為其兩倍,且所在水域更為寬廣複雜,工程亦更加困難,以致一度陷入瓶頸。
所幸後來找到可行的技術,橋基採用「睡木沉基」法:先利用退潮整建橋墩區域,再將兩層以上交錯編成的木筏固定於此,其上壘築墩石,藉重量使之沉入泥沙最底層,確保橋墩的穩固。
各個橋墩,則採用與洛陽橋相似的船形墩,但因應海潮、水流而有不同設計。水流較緩處使用方形墩,湍急處則用雙尖船形墩,部分水域依水流方向使用單尖船形墩,藉此使橋墩所受水力沖擊降至最低。
另外,由於整座橋梁皆以花崗岩石條堆疊而成,在沒有起重機的年代,工程人員採用「浮運架橋」法,將石條放置於木排上,利用漲潮將其托起,駛入兩墩之間對齊;待退潮水位下降,石條就會落在墩上,再將木排駛出即成。
建成的安平橋總長約兩千五百公尺,橋墩約三六○座,橋面寬三至四公尺,皆由四至七根花崗岩石條鋪成。由於距離太長,橋上還建有五座供人歇息的亭子,其中又以中間的「泗水亭」規模最大,俗稱「中亭」。亭邊還保存了十三座碑記石刻,從中可見歷代修建及捐款情形,甚具史料價值。
近代高僧弘一大師曾在抗戰初期來到安海,選擇駐錫在安平橋頭的水心亭澄渟院。
當時因戰事阻塞海運,漳泉往來貨物多用驢馱經該橋,每當夜深人靜時,蹄聲清晰可辨,大師喜而忘寐,傾耳細聽,判斷負載貨物之輕重,並以此形之於畫,成為一段佳話。戰後,其弟子豐子愷來安海辦畫展,亦選擇住在此僧房,藉以懷念恩師。
近年因泥沙淤塞與人為圍墾,安平橋水域逐漸陸化,一度成為陸上橋。一九八○年代開始進行整治,將橋兩側挖沙灌水成湖,四周建成綠地公園,恢復其自然景觀。
二○二一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安平橋亦為其代表性遺跡之一,見證時偉大的造橋技術及海上貿易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