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湖鎮的蛇王廟,外觀仍維持明清風格。圖/謝貴文
蛇王廟又名連公殿,供奉蛇王連公。圖/謝貴文
文/謝貴文
今年是蛇年,一般人對蛇總感到害怕,避之唯恐不及。但在閩北的樟湖鎮卻有蛇崇拜的習俗,不僅建有蛇王廟,每年正月、七夕,還會舉辦盛大的「遊蛇燈」、「迎蛇神」活動,人蛇同歡,蔚為奇觀。
樟湖鎮舊名「樟湖坂」,隸屬於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位在閩江中游與尤溪、古田的交界處。雖然人口僅約一萬兩千人,但民間信仰的廟宇眾多,包括供奉蛇、蛙、猴、虎等動物神,其中又以「蛇神」最具特色與代表性。
樟湖的蛇崇拜由來已久,在明代謝肇淛《長溪瑣語》即記載:「水口以上之地朱船坂有蛇王廟,廟內有蛇數百,夏秋之間賽神一次。蛇之大者或纏人腰,或纏人頭出賽。」福州方言的「朱船坂」與「樟湖坂」同音,可知當時此地已有蛇王廟及固定的迎蛇神活動。
蛇王廟又稱「連公殿」、「慶福堂」,原位在閩江水畔,一九九二年因興建水庫而搬遷至現址,建築外觀仍維持明清風格,內部則是傳統的木構架,如今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正殿供奉連公三兄弟,相傳為蟒蛇精轉世,得道於古田尖嶺,在此地顯靈;上方有一〈仙都龍窟〉匾,亦為該鎮別稱;前方則有一尊泥塑蛇王,一手持拂塵、一手持蛇頭,蛇身纏繞其頸間。廟內還保存多件清代石碑,記載歷來的置田受租,顯示民眾崇奉熱烈,廟產收入頗豐。
每年夏、秋之間的七夕,此地都會舉行迎蛇神活動。
在迎神前一個月,當地男性即四出捕捉活蛇,通常是無毒的水蛇或花蛇,交給蛇王廟被稱為「蛇爸」的廟祝,置於「鮮龍瓶」中以水豢養。當日,憑廟祝發給的收據領取一條蛇參加活動,跟隨蛇王聖駕遶鎮遊行,沿途鞭炮、火銃響徹雲霄。遊行結束後,再將所有的蛇送至閩江水邊放生,當晚則在廟前演戲酬神,答謝蛇神整年的庇佑。
正月十七至十九日,則有遊蛇燈活動,分別由鎮上三村的陳、胡、黃三大姓,各舉辦一天。
到了晚上,每家都會準備木製「燈板」,上置紙糊燈籠,再將各家燈板相連結,由男丁手提遊行;前後有巨大的蛇首與蛇尾模型,整個蛇燈長達一公里,若有行人要橫穿過街,必須從燈板下鑽過,以示敬意。遊行至閩江畔沙灘後,在此盤旋繞圈,直至火銃三響,各家才能將燈板解下帶回,蛇的首尾則在眾人迴避下火化。
樟湖的蛇崇拜習俗,一般認為是古代百越民族的遺風,亦與閩江水上的蜑民有關。雖然這項習俗曾中斷了數十年,但近年來已逐漸恢復,且擴大為文化旅遊節,並被列入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當地最具特色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