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興碼頭與過塘行建築群。圖/謝貴文
文/謝貴文
起自北京,南至杭州,流經其間四省,全長約一千八百公里的「京杭大運河」,不僅是人類歷史上超大規模水利水運工程的傑作,亦為世界上延續使用時間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水道。
位於京杭大運河最南端的浙東運河,西起杭州錢塘江南岸的西興,向東匯入寧波甬江入海,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連,為大運河內河航運通道與外海連接的紐帶,將陸上主要貿易線路延伸到東海岸,具有水運與經貿的重要功能。
西興作為浙東運河的起點,曾是兩浙門戶,因交通發達、地勢險要,自古即是「浙東首地,寧(波)、紹(興)、台(州)之襟喉」。春秋越國大夫范蠡曾在此築城抵抗吳國,有「浙東第一關隘」之稱,最初名為「固陵」,六朝改稱「西陵」,後因吳越王錢鏐以「陵」字不吉利,再改稱「西興」。
西晉以後,西興由軍事重鎮轉變為中轉碼頭,形成服務過江轉運的商業市鎮,亦為浙東重要的交通樞紐與貨物集散地。當時專門負責浙東運河與錢塘江貨物、人員轉運的特殊行業「過塘行」,明清時期曾多達七十二家,每家皆有專門轉運的貨物類型,如茶葉、菸葉、藥材、棉花、綢緞等。從業的挑夫、船夫、轎夫、牛車夫上千,客商雲集、人車雜沓,構成當地特有的市容景觀。
由於西興是交通與貨運的中心,官吏及客商往來頻繁,投宿者晚間需要照明工具,因此燈籠業特別興盛,街上除過塘行外,就數燈籠店最多。南宋定都臨安(杭州),宮廷用燈籠皆出自此地,民用燈籠亦暢銷於鄰近各省。當地燈籠業現今雖已式微,但製作技術仍保留了下來,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清代中葉以後,由於錢塘江北移,加上洋務運動興起,輪船與鐵路相繼出現,浙東運河的運輸功能大減,西興也逐漸蕭條沒落。雖然繁華不再,但西興古鎮仍保留舊時官河街、西興街及古運河的「兩街一河」格局,小橋流水、白牆黛瓦,依然有著江南水鄉的韻味。
沿著運河旁的官河街,可見跨河而建的屋子橋、古資福橋(和尚橋)等單拱石橋,及祭祀范蠡的城隍廟遺址、重要水利設施永興閘舊址。狹長的西興街則保有民居的煙火氣,除了多間昔為過塘行的歷史建築,還有古時郵政、公文傳遞及官員中轉的西興驛遺址。相傳,西施即在此北上入吳,更添淒美之感。
二○一四年,大運河獲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浙東運河段的西興碼頭與過塘行遺址亦為其組成部分。目前西興老街區內還有二十餘處文物保護單位,共同為曾經的風華歲月留下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