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人物85】 社會企業家 盧貝斯基 為世界和平 擘畫正確藍圖 文/楊慧莉 |2024.06.01 語音朗讀 66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盧貝斯基創辦以銷售堅果條、能量棒為主的卡恩德零食公司。圖/GQ Australia盧貝斯基鼓勵我們每個人成為建造者,用每個善意的舉動、正視的眼神化解仇恨和對立。圖/Pexels盧貝斯基將自己的成功歸功於一個簡單的決定:要讓周遭人都能很自在的向他進諫言。圖/Arizona Jewish Post盧貝斯基推動「Citizen Solutions」,促成「田納西十一人」小組。圖/Tennessee Star分化、對立,在全球各地以各種形式上演,美國的黑人和白人衝突,是其中一種。圖/Pexels 文/楊慧莉 當今世代,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對立衝突上演。當多數奉公守法的善良百姓對此有感,卻也愛莫能助時,有人不僅有感,並有心破解難題,也早已在所處的角落拿出具體行動。他是身兼多種身分的丹尼爾‧盧貝斯基……成功之道善於用人成就非凡丹尼爾‧盧貝斯基(Daniel Lubetzky, 1968-)是美國億萬富翁,身兼多種身分:社會企業家、慈善家、作家等。他出版的《做好事》(Do the KIND Thing),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此外,他定期投資美國競賽類節目《創智贏家》(Shark Tank)。不過,他最重要的身分是社會企業家。忠言逆耳但有益二○○四年,盧貝斯基創辦以銷售堅果條、能量棒為主的卡恩德零食公司(Kind Snacks)。一開始,只是小本經營,在二○○八年接受了外頭所挹注的一千六百萬美元資金後,經營得有聲有色。二○二○年,他將食品公司的控權股數,據說以五十億美元賣給了瑪氏食品公司(Mars),自己仍保有公司的重要持分。根據《富比世》雜誌,盧貝斯基的個人淨值高達二十一億美元。他將自己的成功歸功於一個簡單的決定:要讓周遭人都能很自在的向他進諫言。他表示,「沒有人是完美的領袖!自己就常犯錯,有時很衝動,易被自己的熱情所蒙蔽,常常在快犯錯時,幸好有朋友和同事提醒,多虧他們,否則想成功,還真不容易,因為會走進『志得意滿』的模式,完全想不到自己何時會搞砸。」盧貝斯基的成功建言,可能聽起來沒有很特別,但知易行難。他表示,「坦言不諱的爭辯在職場上並不被鼓勵,這種情況很普遍,讓人有些傻眼,特別是成功和威風的執行長最後身邊都留下一群不敢挑戰他們的馬屁精,這真的會害死領導人。」如何用人與爭辯如何在職場上找到對的人,並讓他們願意暢所欲言其不同看法,盧貝斯基深諳其理,且不吝於分享其多年來的心得。首先,關於用人,「『善意』優於『隨和』,你可以被動又隨和,但善意可得用點認真的力氣。有時候的確會碰到一些混球,但更多時候是碰到一群膽小、不敢說真話的人,因為太尋常,以致造成更大的危害。」盧貝斯基進一步補充,「善意之人會有建設性的溝通他們的情感,這讓你比較容易接受他們的回饋,但你仍需努力讓自己別被他們的批評冒犯。相較之下,隨和之人對給予真誠的負面回應就有所芥蒂,寧可不去觸怒你。」一旦找到對的工作夥伴,盧貝斯基就會鼓勵他們對自己真誠。在職場上,他甚至鼓勵資淺員工覺得自己不只有權利、也有責任跟他協商問題。如果有人對他提出問題,他會承認問題,並跟他們一起深入問題。有時,他還會故意唱反調,希望能激發更多的辯論。「最重要的是,你需確保身邊人的每次回饋背後立意良善。」盧貝斯基說,「要做到這點並無捷徑,你就是需要讓他們慢慢看見你支持大家。透明、真誠、開放性溝通、為他人著想,以及置大家共享的公司於個人之前,所有這些事促成了一個可信任的環境。」齊心對抗惡勢力儘管盧貝斯基生意做很大,「帶人」很成功,但創業不是他人生的最大願景。原來,他創業不只是為了賺錢,也為了鼓吹「善行」,一如其公司名稱「Kind」(善意)所示。比方說,公司員工看見有人做善事,像是捷運上讓座或是扶老人過馬路,就送給善心者一張善行卡,只要善心者到網站上輸入卡片序號,就能兌換免費的能量棒和一張新的善行卡,發送給下一個人。自公司成立以來,已促成無數的慈善行為。事實上,他的創業初衷是為了帶領世界走出對立、分化的處境,邁向有建設性、可解決問題的康莊大道。目前,他正引進一個新的倡議,志在呼朋引伴,團結力量,對抗一股「看不見」的惡勢力。其實,盧貝斯基所指的「惡勢力」,正是在全球各地上演的對立、分化現象:我們對他們;左派對右派;黑人對白人;猶太人對回教徒;受害者對加害者。他表示,「在社會建制下,我們都用二元化的方式想事情,社群被仇恨和去人性化汙染的情況與日俱增。對此,大家都認同,但問題積重難返的情況超乎想像。幾乎每個人都會覺得問題出在對方身上,卻看不到問題也出在自己身上。把社會上的邪惡歸咎於他人,我們放棄了修正問題的責任,以及一起找出解決方法的機會。」和平建構對抗偏激化敵為友盧貝斯基無意搗毀每個人對自己信念堅持的重要性,但他認為我們如能將事情放在不同的框架裡,更有利於推展我們的目標,即「看待事情不再以『我們對他們』,而改成『我們對極端主義』的角度。」他深感絕大多數的人在面對幾乎任何問題時,心中沒有恨意,也不會以專斷的方式處理,也會認清每個人都有尊嚴,這跟那些深受極端思想毒害,因而把持議程和我們生活的人有所不同。盧貝斯基也強調,這裡所指的敵人是心態,而非個人。盧貝斯基認為,我們一旦打開此洞見,就能拓展我們的地平線,實際去解決問題,而非墮入永恆之爭;不過,今日的挑戰是那些有著偏激的極端思想者每天一早醒來就處心積慮,「我要怎麼推展目標?」但溫和的人醒來時則想著,「今天早餐要吃什麼?」摧毀者vs.建造者盧貝斯基進一步指出,一般人與極端思想者的不同,「我們不會為初選去投票,也不會大張旗鼓彰顯一些無關緊要的想法,也不會貿然的跑去競選公職,但極端主義者就是用這種方式把持議程;有極端思想的人會拿出行動分化、搗毀和貶損,是摧毀者,但拿出行動去團結、創造和把光明帶給世界的人就是建造者。」有常識的問題解決者當然需要好好享用一天最重要的一餐,開啟建造的一天,而這也是盧貝斯基每天努力的目標:創造一個建造者的社群。在美國,許多人都知道盧貝斯基創辦的食品公司,但只有少數人知道它肇始於他的一個想法──想藉助自由市場的力量促進中東鄰國之間的合作,讓他們能在衝突區和平共存。一九九四年,盧貝斯基因在以色列輔導一名破產食品業主的經驗,而創辦了「和平工作」公司(PeaceWorks),提供行銷、諮詢和經銷服務。透過這家公司,他把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約旦人、埃及人和土耳其人拉在一塊兒彼此貿易,粉碎了一些刻板印象、鞏固了經濟關係,並協助他們發現彼此人性化的一面,一起推動共同目標。後來,盧貝斯基又與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合作,在中東創建了一個人性化基礎設施,戰勝當地的極端主義。最近,他不僅留意到美國有類似需求,極端主義也已像瘟疫般蔓延到全球,需要一種全球式的回應方式。於是,他和團隊成立了一個平台,藉以提升建造者成為一個有抱負的個體,也給予公民一些利器拿回議程。建造者的四心態目前,盧貝斯基的工作團隊已匯聚了兩百五十多名非凡領袖,來自各個領域,都承諾要幫助團隊建構網絡。也已有三百萬公民加入團隊,有些發誓要在自己的社群成為建造者,有些則想在自己的街坊啟新頁,或是加入他的的社群媒體。盧貝斯基團隊已開啟多個倡議對付幾股導致有毒對立的主要力量。比方說,大眾接收社群媒體和有線新聞的方式,都傾向別人給什麼我們就聽什麼,而非我們可能需要聽到什麼,而我們只看見另一方最糟糕的部分,導致我們以為對方心懷不軌。為了與之抗衡,「Builders Media」(建造者媒體)生產的內容有英文、阿拉伯文和希伯來文,其重點不在主導你的想法,而是強化你思考的方式。團隊發起的另一個倡議叫作「Citizen Solutions」(公民解決方案),用參與公民的建設性提案取代政治上的停滯不前。舉例而言,田納西州的槍枝權和安全問題,透過「Citizen Solutions」,將當地意見分歧的公民,從槍械教官到學校老師,讓他們齊聚一堂,並給他們工具和方法學習溝通的藝術,半年後,「田納西十一人」小組提出八項提議,讓三萬名田納西公民表決,其中五項獲得絕大多數人的同意。當地公民已懂得要鞭策他們選出的民意代表遵循民眾意願。盧貝斯基相信我們多數人都是建造者,非分化者。但由於政治傾向一場分化的骯髒遊戲,我們只想遠離。他表示,對建造者而言,最難的是為了待在政治遊戲裡既要厚顏,但仍需保有自己的價值;當別人搞分化,我們要團結;當別人自以為是,我們要自我反省;當別人妖魔化,我們仍需慈悲,聚焦於手上的目標,而此目標就是解決所處社群的問題;為了做到以上這些,建造者需持好奇、慈悲、創造和勇氣進入各種對談。締造最美新篇章盧貝斯基了解改善社會沒有一個中央模式,但有個模式可以分送給各個社群,從機關團體到家庭,它是用批判式的想法和聆聽去取代僵化的意識型態,是用尊重和真誠的辯論代替「取消文化」,為的不只是表達最好的理念,也是為了型塑各類可以改善我們生活的建造者,而非讓他們被消耗為相互指責和彼此憎恨的對象。盧貝斯基種種善行義舉,背後有其原因。原來,他的家人在納粹大屠殺期間千鈞一髮的逃過一劫。當時,他的父親十一歲,監管他們的德軍,有一次問他父親是否飢餓,然後帶他去地下室,指著一具屍體說,「那是猶太人,你可以吃他。」幾個月後,親衛隊要剷除所有被抓到的猶太家庭。監管把一個個家庭帶出場,輪到他家時,那位監管跟親衛隊的頭頭咬耳朵後,親衛隊離開,監管便轉身對他的祖父說,「我讓他們離開了,我赦免你們,因為你總是這麼善待我,正眼瞧我,跟我握手,對我有敬意。在我改變主意之前,你們快離開吧!」這段家族往事讓盧貝斯基感慨萬千,「家人活下來,是因在最黑暗時刻,有個被黑暗籠罩的人看到些許亮光;我之所以存在,要拜一個不怎麼好的人之賜,這件事讓我念茲在茲,但也給了我希望,相信每個人都能遠離仇恨。」也因此,盧貝斯基走上和平建造者的道路。他深信,「如果建造者不加快腳步採取行動,摧毀者就會堂而皇之的進駐……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認知到自己的力量,用每個善意的互動、正視對方的眼神,我們不僅能化解對立、仇恨,還能為人類歷史締造最美麗的新篇章。」 前一篇文章 【生活智人111】環保&人權鬥士 馬布洛 從傳統農業智慧找到地球永續之道 下一篇文章 【Herstory92】南韓藝術家 金賢貞 用畫畫自我療傷 熱門新聞 01【詩】 颱風天裡播放Heisei2025.07.1402【修行在人間】佛心的慈視22025.07.1303【圖文書】《當你發現一顆剛剛好的石頭》 一顆石頭 一個新發現2025.07.1304【閃文集】印刷的奇蹟2025.07.1505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胡吳秀麗2025.07.1206儀式 創造不凡生活2025.07.1307【森活筆記】皺葉椒草 綠色解憂神器2025.07.1308大馬關丹站VEGRUN 跑出綠色行動力2025.07.1509柏林佛光山蔬食工作坊 蘿蔔絲酥餅首登場2025.07.1210做一棵照亮別人的「科技樹」2025.07.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Herstory96】作家麥克尼 鼓吹用創造力翻轉亂世【生活智人140】「愛自然」執行董事勞利 展現自然照片的驚人威力【生活智人139】 數學家 庫查司基:在不確定中學習信任與懷疑【趨勢人物101】氣候戰略家雷米拉德 在淨零排放目標中看見好生意 作者其他文章【Herstory96】作家麥克尼 鼓吹用創造力翻轉亂世【生活智人140】「愛自然」執行董事勞利 展現自然照片的驚人威力【生活智人139】 數學家 庫查司基:在不確定中學習信任與懷疑【趨勢人物101】氣候戰略家雷米拉德 在淨零排放目標中看見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