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食有味】木耳聽清風

文/林念慈 |2024.05.27
164觀看次
字級

文/林念慈

俗諺云:「囡仔人有耳無喙。」或許大樹也是,沒有嘴巴,只有樹洞,涵容人世間所有的祕密,比如國王長出了驢耳朵;哪怕是最不可雕的腐木,也能側耳聽風,以及野鳥的清唱。

善於聆聽比能言善道有意思,安靜的人,都像生活在潮溼的山中,把嘴巴和耳朵深藏於心,就算有什麼想法,也如同段木上的菌絲,悄悄爬伸;黑木耳也是這樣,一樣地矜持且難以討好,農人形容它「又乾又溼,要空氣不要風」,聽起來多麼矛盾,或許正因為自珍自重,才能成就山林至珍。

但它現在不在樹上,多半長在橫放的太空包裡,不知能否聽見宇宙的聲響?

每一只耳朵的形狀都不同,小而圓,口感脆的稱「川耳」,適合涼拌,做醋溜木耳,但我更喜歡喚它「雲耳」,雲在空中舒卷翻飛,算是「天聽」;大一點的叫「白背木耳」,這只褐色的大耳,背面長著一層黃白色絨毛,亦稱「毛木耳」,幾乎沒有特殊的味道,於是無入而不自得,和誰都適配;至於雪絨似的銀耳,跟黑色木耳是不同種類的真菌,至多算是遠房親戚,而親戚之間,聽到的往往不太一樣,你眼裡的白,可能是我看見的黑。

比起閒言碎語,木耳還是比較喜歡聽文人說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讚它為「龍耳」,意指天賜美味;北宋詩人黃庭堅也有「薪者得樹雞,羹盂味南烹」的名句,古人認為木耳鮮美如雞肉,但今人看來、嘗來都和雞無關。木耳有「素中之葷」的稱號,陸游曾形容:「唐安薏米白如玉,漢嘉栮脯美勝肉。」理學家朱熹亦推廣木耳帶來的蔬食之樂:「蔬腸久自安,異味非所夸,樹耳墨垂聃,登盤今亦乍。」從前葷食得來不易,所以被奉為高貴的供品、王公貴族的珍饈,如今衣食無虞,素食成為另一種生活選擇,既是對動物的溫柔、對大地的善意,也是對自己身體的疼惜;不吃肉,除了長養慈悲之外,也是學著放下「無肉不歡」的執著,不在餐食上計較,而是在用餐過程中細心品味,適量、慢食,以五感體會飲食之美。

在我看來,木耳不必「勝肉」,只需諦聽心靈的聲音即可。它以日光和時間歷練,直至枯槁亦不悔,靜待生命的機緣到來;屆時讓一瓢乾靜的水,喚醒那一泓清泉的回憶,再緩緩舒展,還復本來面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