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科普博主 蘇鏑坷 直面大自然的呼吸和脾氣

文/記者鄭夢雨  |2022.10.02
2541觀看次
字級
2019年8月29日海南儋州市那大鎮突發性龍捲風災害現場。圖/新華社

文/記者鄭夢雨 

「從背後吹來的風有七級,夾雜著水汽,由暖變冷。雷聲不斷在耳邊響起,連帶著地面輕微震動……」

這樣的場景,蘇鏑坷和搭檔們已經歷了上百次。二○一九年開始,他們追逐並記錄風暴,行程超兩萬公里,足跡踏過浙江、東北、內蒙古、江蘇、山東等地。

圖/蘇鏑坷提供

蘇鏑坷目前就讀於中國傳媒大學攝影專業,同時是一名氣象科普博主。自由與追逐的呼喚,讓追風少年們一次次迫近「危險」,向風暴中心駛去,與天之神跡打交道,直面大自然的「呼吸」和「脾氣」。

風來前是漫長旅途

「風是什麼?」對於蘇鏑坷和他的夥伴們而言,可以是一個風暴,一朵奇妙的雲,還可以是一場晚霞,一道彩虹,一次天氣事件。除了颱風,他們也追初雪、寒潮、洪水、沙塵暴。

這些追風者中,有的負責選址,對颱風和強對流的形勢和強度進行判斷;有的進行數值預報分析,負責追風計畫的路線和數據評估;有的提供無線電通聯,負責領航和後援;有的擔任司機、攝影師、通訊員,負責布置氣象站。

每次出發,他們都帶著一台電影攝影機、一台照相機、一台運動相機、一架無人機、一部電腦,還有一個用模塊搭建的小盒子︱︱被取名為「MENMOI」的簡易傳感器。

在暴雨即將襲來一刻,蘇鏑坷拍下了這張追風者和風暴的合影。圖/蘇鏑坷提供

這個小盒子由蘇鏑坷利用所學知識「自製」而成,能捕獲高達秒級的溫度、溼度、風速、大氣壓、結露點等數據,並進行實時傳輸,更精確地反映出颱風在靠近陸地過程中的強度變化,讓異地追風者也能實現「雲追風」。

實地追風時,為了讓機器扛風,他們用最原始的辦法:給相機墜上水桶,或者把設備綁到車上。

為了提升工作效率,他們還會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將一切準備工作控制在半分鐘以內,所有設備即開即用,確保不會錯過轉瞬即逝的追風瞬間。

每一次成功追擊都是準確把握時間和地點的結果,需要在分析預報資料後立即作出決策,迅速前往登陸地,隨時調整。同樣,氣象攝影不僅要求拍攝者對天氣有精準把握,還要具備完備的拍攝策略和預案,預製參數,快速應變。

選擇一個準確、合適的風暴觀測點並不容易。不能在山上,樹木遮擋,強降水可能帶來泥石流;不能在泥濘的小路上,車容易陷進去;不能和風暴離得太近,核心位置的大雨冰雹會帶來生命危險;也不能太遠,最好距離風暴五到十公里。

乳狀雲與風車。圖/蘇鏑坷提供

與風暴正式「交手」前,往往是漫長的旅途。駕車途中,時間和空間感彷彿被弱化,追風者擁有自己特殊的時空衡量尺度。「我不去想現在幾點、所處何地,只關注我們和風暴的相對位置,計算距離風暴來臨還有多久。」蘇鏑坷說。

猛烈風暴滾滾而來

對追風者而言,每次追擊風暴都混雜著多重情緒:僥倖、刺激、疲憊、心有餘悸。

二○二一年夏天,颱風「煙花」生成前一周,他和搭檔注意到了處於襁褓之中的雲系。彼時,他們正在山東濰坊追擊強對流,返程的高鐵上他們觀測了數據,判斷這個雲系很有追擊價值,決定立即前往。

舟山大橋上空空蕩蕩,上島次日凌晨四點,他們就「吃」到了最為猛烈的一次風雨︱︱颱風西北眼牆正在上岸,蘇鏑坷扎起馬步,迎風蹲下,握緊風速計,以防被吹倒。

2022年6月7日,一場風暴之後,大自然賜予追風者一道雙層彩虹。圖/蘇鏑坷提供

一打開車門,狂風便瞬間將車門拽開,「差點被『吸』出去」;密集的雨滴伴著狂風砸在身上有如針扎般的痛感;打開車窗幾秒鐘,狂風灌入車內,把車裡噴上一層薄薄的沙子。

「有讀數了!有讀數了!」目力所及的一切事物都被風吹得劇烈搖晃。他們測得持續九到十級、陣風十到十二級的數據︱︱這是他們經歷過的最強颱風。

那些獨屬於追風者的極致時刻珍藏在蘇鏑坷的腦海:冰雹砸在車頂發出巨響,車內的人必須大吼才能聽見彼此聲音;站在方圓百里空無一人的曠野,雲幕從頭頂傾軋而過,如同十萬大軍滾滾而來般被吞噬的恐懼感……

清晨六點,風勢減弱,整個世界風平浪靜。測站大氣壓傳感器清晰地記錄下登陸地的氣壓變化過程。追風小隊驗證了自己正處於颱風眼中心,對他們而言,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目前為止最精準的一次攔截。

響水龍捲風後的情況。圖/蘇鏑坷提供

給自然以秩序 消解生而為人的傲慢

在他杭州的家中,幾平方公尺的臥室被當作了「追風工作間」,一台電視被用作監看雷達圖的顯示器,房間裡可以睡覺、印刷、棚拍、錄音、製作視頻,甚至還能電焊。

從這裡出發,他們在風暴中確認自己的存在,用身體經驗省察自然的變化,為抵抗災害提供依據。

和暴雨一起度過

這種對氣象的好奇與凝視,或許可以追溯到兒時仰望天空。每年夏季,大自然都會造就一系列充滿個性的天象:雷暴,酷暑,颱風……蘇鏑坷仍能回憶起幼時遇見風暴的害怕與興奮。

蘇鏑坷最喜歡看到雷達上的「壓迫感」,那裡蘊藏著與眾不同的細微結構。他坦言:「我很享受雷聲和閃電帶來腎上腺素飆升的感覺,還有那種『上帝視角』。」

追風的過程,對追風者而言是求知和證明的過程。蘇鏑坷感到最有快感的就是自己的預判得到驗證時:「整個人會麻」。

許多個追擊現場,他們的夜晚在車裡,和閃電、暴雨一起度過。

二○二一年五月的一天,蘇鏑坷收到朋友發來的雷達圖顯示,武漢西側有一個大紅色的「鈎子」︱︱這是發生龍捲風的預兆。幾乎同一時刻,蘇州市雷達資料也出現了龍捲風徵兆。半個小時後新聞彈窗,蘇鏑坷立即買票直奔蘇州,驅車趕往盛澤龍捲風毀現場。

「在地面上,什麼也看不出來,還以為生活已經恢復了。」蘇鏑坷說,「但當我把航拍飛機弄上天後,我驚呆了,畫面中清晰可見綿延三公里的破壞帶,能明確地看到龍捲風的路徑。」

這場強龍捲風破壞了整個盛澤鎮的電力系統。坍塌房屋和牆體堆在路邊,樹木被連根拔起,甚至樹皮都被剝開,「景象非常慘烈,我拍攝時整個手都忍不住在顫抖」。

與氣候變化共存

蘇鏑坷把這次拍攝的畫面提供給了佛山龍捲風研究所,以供對龍捲風及其受災情況的後續研究;隨身攜帶的小型測站記錄數據也能夠與國家站數據並用互補,用來完善天氣事件的模擬和預警,降低災害損失。

龍捲風過後,蘇鏑坷和夥伴們繼續分頭追擊︱︱根據雷達圖,一個紅色雲團正從常熟市西側向東移動,與蘇州盛澤龍捲風源自同一暖溼氣流。

風暴以每小時五十公里的速度移動,他們驅車趕到最合適的拍攝點,架好設備,十分鐘後,風暴到來。

整個雲團像一顆巨大的花椰菜,半邊天色驟然變暗,四周氣流不斷向內旋轉,倏忽間,陣雨傾瀉,把少年們淋得溼透。

「每當以身軀直面自然之力,都能消解生而為人的傲慢。」一次次追擊風暴的經驗,拉寬了追風者們看待世界的視角:謙卑、純粹、與自然共生。

「天氣其實就是一種情緒,而我們人類的行為,也會影響到天氣的情緒。」蘇鏑坷說,「人類的情緒和生活,可能被天氣的陰、晴、雨影響,而人類自身,也正在與一個氣候變化的大時代共存。」

追風過程中,他們不僅記錄影像,也想把對於人與天地關係的探討和背後的「風暴哲學」做成一部追風紀錄片。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