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陳慧 隱身菜市場 細數人間百態 文/記者鄭夢雨 |2021.09.19 語音朗讀 192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陳慧在菜市場一邊賣東西,一邊看書。圖/新華社陳慧做生意,靠的是活動推車攤子。圖/新華社陳慧推著將近兩百斤重的推車回家。圖/新華社陳慧收到的稿費單。圖/新華社童年時的陳慧。圖/陳慧提供陳慧在菜市場謀生,也記錄市場人生。圖/新華社陳慧認為幸福取決於態度。圖/新華社陳慧透過電腦寫作療癒心情。圖/新華社 文/記者鄭夢雨陳慧從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作家。媒體鏡頭突然對準她,她沒感到多麼驚喜。「你跟賣燒餅的,說你上電視了,燒餅會便宜嗎?出了兩本書,日子沒什麼改變。」她一直認為自己就是一個菜市場裡的「二道販子」,「寫作是愛好,生活永遠是第一位的」。歷盡生活的捶打,她在菜市場細數人間百態,用文字撫平心裡的皺摺,將生活的疙瘩捋順。日子在熱鬧和安靜間循環往復。當切身之痛轉化成深層的自我抵抗,一個鄉村婦人的韌性,從原始中生長出來。「很多個陽光燦爛的午後,我只是像一朵黑乎乎的香菇一樣,端坐在我位於小溪邊的山間房子裡,慢吞吞地寫著我想寫的文字。」陳慧寫道。她坐在窗口,臉上落滿大山的影子。長長短短的家事「過去的一陣非常擁擠」,陳慧在最近的文章裡寫道,「我的世界正在逐年地削減,剛剛濃縮成了一枚與我期望相吻合的琥珀,忽然有扛著攝像機、舉著話筒的人陸陸續續地從外部鑽了進來。」過去一段時間裡,接待媒體來訪變成了她的任務,想寫的文章拖拖拉拉沒有完成,「老有記者來打斷我」。有人到她家探訪,她只能讓他們在家門口等著,沒有人能阻礙她做完上午的生意,「他們來了走了,就像一陣風過去了,但我要賺錢的呀。」我在菜市場見到陳慧時,她正被一圈人圍著,一根短辮低低紮在腦後,皮膚黝黑,嗓門洪亮,拿貨、找錢、寒暄,爽脆俐落,挎在身上的黑色腰包裡,裝著一疊五塊十塊的鈔票和一些鋼鏰兒。因為排行老三,在余姚梁弄菜市場,大家都叫她「阿三」。每天清晨不到六點,她推上自己改裝的推車,裡面塞滿了上百種生活百貨。菜市場裡的攤主們、梁弄鎮上的鄉親們都知道,擺攤的「阿三」風風火火,「像個男人一樣」。她常年擺攤的那條小街在菜市場邊,因為她而出名,人們都說買百貨就去「阿三擺攤的街上」。她的小攤子像是一個被留在時代遠處的地方——來往的大都是老年人,嘴裡說方言,用現金交易。她賣的也是一些生活的角落裡用到的東西:砂鍋夾、蒼蠅紙、螞蟻藥、做衣服的頂針、打肉的錘子、割稻的鐮刀、魚刨子、暖瓶塞,甚至剪刀都分成好幾種:剪指甲的、殺雞的、陪嫁用的……二十六歲時,阿三從老家江蘇如皋嫁到浙東小鎮。在此生活的十七年間學會了地道的梁弄方言,在菜市場不僅能和村裡的老人無障礙溝通,親切地喚每個婆婆「姆嬤(當地方言「媽媽」的意思)」,更是提供「售後服務」,給每個老人把東西裝好,教給他們用法,用壞了免費幫他們更換。孩子九個月大時,生活所迫,陳慧出來擺攤。她覺得面子放哪兒也沒用,受了委屈就忍著,吃了虧也不叫喚。十幾年來,路上遇到的都是熟人,她的生意不斷被這裡的人照顧著,路過的姆嬤說,「她人好啊,找她放心。」她喜歡菜市場,那是一個親切、溫暖、充滿善意、生機勃勃的好地方。人與人的關係簡單,她客氣地對待顧客,也經常得到顧客的惦記。「那些年紀大的人,十多年了一直找我買東西,找不到我的話,會一直問我去哪了,那種感覺讓我覺得人間是值得的,菜市場是值得的。」陳慧說。她也能找到小時候「熟悉的東西」,賣吃食的小攤、麥芽糖、棒冰……這讓她想起人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時光。「生活不盡如人意,我願意往回看。」從菜市場回家的路,要經過一條長長的斜坡。陳慧使出全身力氣,推動近兩百斤重的一車「生活」向前走。有了點積蓄,她往家裡搬了台冰箱,房間裡裝上了空調,「想活得舒坦一些」。在這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裡,她的日子簡單得分不出昨天、今天和明天。過去的生活像是困在一口井中。「其實我每次只翻動一塊磚,我不停翻,就想透些光亮、讓新鮮空氣進來。」陳慧說。那一天,她嘗試著,從井裡鑿開一道光。筆下皆是身邊人二○一○年冬天,她從菜市場抱回一台電腦,牽上網線,註冊了一個QQ號,在自己的QQ空間裡斷斷續續敲下一些文字:「我想燙頭,我想修眉,我想顛覆自己,我想還是算了。」「內衣是女人的佩槍。菜市場的內衣店裡賣花花綠綠的內衣,但是我只穿不帶海綿的內衣。」……最初的寫作無關文學,流水一樣,斷句、篇幅隨心。她對著電腦傾瀉一通,覺得「心裡好舒服」。一年多後,文章的雛形出來了。「寫作就像學走路,我是跟著邁邁步子。」陳慧說。擺攤的熱鬧和寫作的安靜在她身上形成一種互補和對照。去縣城進貨、等公車的空檔,她從站台對面的攤位上買兩本雜誌,囫圇讀一讀。平日裡打發時間,她喜歡拿起書看,沈從文、汪曾祺……他們筆下的故事生動質樸,跟自己的生活很像,她讀著覺得親切,「跟吃菜一樣」。在寫作上,她沒有宏大的選題和深刻的野心,筆下皆是身邊人。「想寫的故事一直惦記著,在腦子裡播來播去。」結束擺攤,回到家,午休醒來,創作開始。屋外靜悄悄,只有遠處傳來幾聲土狗的吠叫。有讀者在網上看到文章,誇她寫作有靈氣,「真實粗糲,結實又有活力」、「有一股子韌勁兒」,架不住表揚,她馬上挽起袖子,再接再厲往前寫。」 文字是救贖化解生活的不如意「我有兩個窗口。一個讓我趴著,窺視近在咫尺的凡間;一個用來飄著,放縱靈魂四處徜徉。」窗外,青山的脊背抬眼可望,窗戶打開,溪水聲就順著流進屋裡,流向下游的四明湖。陳慧長日坐在窗口,在溪水聲中分辨雨聲,伴著雨聲敲打鍵盤。近百篇故事從她的指尖誕生,她記錄下生命的無奈和莊嚴,卑微與貴重。電腦就放在她床邊的窗戶下面,有時候寫累了,或者寫不下去的時候,她就向窗外看看。窗外有田野和小溪,小溪旁還有一個中風的女人。陳慧經常看著她。她像一個擠不乾淨的拖把,拖著不能動的半邊身體在田裡幹活。「我眺望她,像在眺望一個珍稀的同類。」陳慧說,「寬闊的土地是她的退路,細碎的文字是我的救贖。」異鄉17年寫作11年「我的應變能力很強,但我不能不生活。靠寫文章不能生活,不擺攤沒有收入了我就得賣書。」她手上拿著剛收到的三張綠色稿費單,單子有些發皺,是當地報紙刊登她的文章後寄來的。她覺得她的書就像她推車裡賣的商品一樣,都是努力生活的佐證,她賣力地吆喝,也得到別人的尊重。已經出版的兩本書《渡你的人再久也會來》和《世間的小兒女》,余姚市政府的文學精品扶持項目替她負擔了出版費用,除去贈予親朋好友的,剩下的加起來賣了人民幣三萬多塊錢。前兩天,陳慧收到一台電腦,卻一直找不到寄出電腦的好心人。她想,或許做這件事的人壓根不打算接受她的謝意。在異鄉生活十七年,菜場擺攤十五年,散漫地寫作十一年。「誰也不能觸摸到我內心深處哪怕微小的一個噴嚏,然而,當這些我沒有預想過的善意如同雪夜的火種那樣輾轉到我的手上時,我才明白自己一直就深陷在戀戀紅塵中,從來沒有拔出過自己的雙腳。」陳慧寫道。生活在編排我們生活幸福程度不取決於生活的境遇,而是生活的態度。「我不幸福,所以多做一些與幸福有關的事情,吃點好吃的東西,帶孩子看個電影,回家和媽媽吵吵架。我不幸福,但我還和生活對付著,人的心是不滿的,我看清生活後依然熱愛她。」她開始學習二胡,以免日後身體不好了推不動推車,還可以拉二胡去菜市場「賣藝」討生活。這是她對生活的部署和退路。進入菜市場之後,她便不再有高貴低賤的判斷了。她也不覺得寫作有什麼高貴的,「生活才是最高貴的,我們可以編排文字,但生活是在編排我們。」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金絲猴科學團隊】 李保國 探求無限的生命空間 下一篇文章 【陝西石光銀治沙集團董事長】 石光銀 在沙地築起綠色長城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7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08退休之後2025.05.0109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劉家琨 40年扎根本土長成大樹 作者其他文章【杭州亞運火炬手1】董四教 搖滾奶奶 找回年輕生命力氣象科普博主 蘇鏑坷 直面大自然的呼吸和脾氣【大自然拾音者】 聲谷 網友願為自然聲音付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