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少霖
一段時間裡,常去向陽。聽說那兒有座杏田古橋,於是欣然接受任務,順道去採訪。
杏田古橋,位於南安市向陽鄉杏田村南約三百公尺處,橋上沒有文物保護標誌,但有資料顯示:其始建於清代,呈東北西南朝向,橫跨於小溪上。長三‧一公尺,寬二‧六公尺,為一單孔石拱橋,拱洞高二‧二公尺,輝綠岩石質。
古橋現有水泥圍欄,橋上有兩尊輝綠岩石獅。其橋洞早已被眾多綠植被遮掩,看不見了。邊上有築壩,或為防止水土流失,周邊人煙較為稀少。當時雨天前往,但橋下流水並不多,只有涓涓細流,顯其清澈。
在網路上搜索,找不到杏田古橋相關圖像資料,僅有文字資料顯示:杏田古橋,位於鳳聚塔下,原橋梁上有欄杆、石獅,現其原址有所復添。近代修繕時加寬、加高橋面厚度,橋面厚度現達五米。
在杏田古橋頭,有一塊保護石碑,那是二○一二年南安市政府將古橋上方不遠的「杏田塔形墓」列為不可移動文物的石碑。而沿著保護碑邊上的石階向上,不到一百公尺,便能看到「鳳聚塔」。
筆者曾代名寫過相關介紹:塔自清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起,開始屹立於人間。它以輝綠岩石構成實心,呈六角,疊五層,高六‧七公尺。二層陰刻有楷書詩一首,曰:「天開勝概地鍾靈,毓秀發祥鳳聚名;塔聳凌雲鎮谷口,預知奕轉起文明。」
其四層有一尊佛像浮雕,其底座刻有力士雕像。它們雖被歲月風雨侵蝕,如今顯得有些模糊,但整體保存依然較為完好。據說,因曾引得百鳥之首鳳凰翔來,故名「鳳聚塔」,也是當地百姓世代傳承,祈願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興旺發達的媒介。
塔,似乎更注釋著精神層面;橋,有著更實質的現實意義。塔與橋,時常結合一起,有著相輔相成之意,如:洛陽古橋、筍江橋、羅東橋等,橋頭皆有石塔。把現實鋪在腳下,向著精神世界進行祈求,這大概便是許多閩南樸實百姓的生活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