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雉之朝飛(上)五色離披話錦雉

文/陳牧雨 |2022.08.30
1491觀看次
字級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雉雞」是一種生長在田野或山中森林裡的大型鳥類,又稱山雞或野雞。其雙翅圓而短、善飛翔,雙腳強而有力,亦善於奔走。雄鳥羽毛色彩斑斕美麗,尾長;雌鳥尾稍短,全身毛為灰褐色。

雉雞種類繁多,但其中屬於台灣原生種的帝雉、藍腹鷴、環頸雉等,都是世界上珍貴的鳥類之一。其中帝雉更被印入一千元新台幣中。只可惜一千元紙幣的油墨是淡藍色,而帝雉羽色是泛著藍光的暗黑色,因此,很多人並未辨認出紙幣上的鳥類是帝雉。

由於是毛色鮮豔光采,肉質又鮮美,因此古時無論中西,都是獵人最喜愛的獵物,除了食用外,羽毛也可做為飾品。

韓愈有一首描寫獵雉的詩〈雉帶箭〉:



原頭火燒靜兀兀,

野雉畏鷹出覆沒。

將軍欲以巧伏人,

盤馬彎弓惜不發。

地形漸窄觀者多,

雉驚弓滿勁箭加。

沖人決起百餘尺,

紅翎白鏃隨傾斜。

將軍仰笑軍吏賀,

五色離披馬前墮。



此詩內容描述野雉在火攻及獵鷹的追擊下倉皇逃避的窘態,將軍從容不迫的英勇表現,到最後野雉被將軍引箭射中墜於馬前,將軍因得意而大笑,以及軍吏們祝賀等等狩獵的情形,描繪得真是靈活靈現。

從這首獵雉詩可見,雉雞作為獵物,在中國已有長遠的歷史了。

南宋畫家馬遠有一幅有名的〈曉雪山行圖〉,內容則是描繪大雪封山的清晨,一位山民趕著兩頭馱著木炭及木材的毛驢,走在白雪皚皚的山間小路。山民因寒冷而縮著脖子,肩上扛著一支長竿,其上倒吊著一隻山雞,應該是山民的獵物,在寒冷的冬季,剛好可以用來打牙祭或做為驅寒飲酒的下酒菜。

由於雉雞在古代是田野間常見的鳥類。而雌雄雉雞雙于飛的景象,也常成為人們欽羨的對象。

古琴曲目中有〈雉朝飛〉一曲,根據明代朱權(字臞仙)撰輯《神奇秘譜》中臞仙按崔豹《古今注》說:「是曲者,牧犢子所作也。在齊宣王時,處士泯宣,行年五十而無妻,因出薪於郊,見雄雉挾雌而飛,不覺意動心悲,仰天而嘆曰,大聖在天,恩及草木鳥獸,而我獨不獲。乃為歌曰:『雉朝飛兮鳴相和,雌雄群飛於山阿,我獨傷兮未有室,時將暮兮可奈何,嗟嗟,暮兮可奈何。』犢牧子深悼之,故取其義而為操焉。」(「操」,「琴曲」之意)

可見曲是犢牧子製作,內容則是描述齊處士泯宣的遭遇。但也有一說是犢牧子自傷有感所作。

不過,同時流傳一個有關〈雉朝飛〉古琴曲的故事:古代魏女因喪夫殉情而死,保母在墓前哀傷地奏起她生前撫弄的琴,忽見兩隻雉鳥雙雙飛去,因而製作此曲。此外,根據《樂府古題要解》記載,魏武帝時有個盧姓宮女,擅長演奏此曲,因而使得〈雉朝飛〉一曲廣為人們所知曉。由此可知,這是一首源遠流長的古曲。

另外,李白也有一首知名的古樂府詩〈雉朝飛〉。

詩的前四句是:「麥隴青青三月時,白雉朝飛挾兩雌。錦衣繡翼何離褷,犢牧採薪感之悲。」很明顯,李白是聽了「犢牧採薪感之悲」所作的古琴曲,也「感之悲」而作了這首古樂府詩。

無論如何,「雉之朝飛」長期以來成了古人心目中愛情生活的象徵。至於雉雞美麗的羽毛,特別是修長的尾羽,也成為歷代人們,甚至是帝王或官府所喜愛的飾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