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從語言文字的發展角度來看,文字是記錄語言的工具,也就是說先有語言後有文字,但為何中國會發展出文言文,難道古人講話也用文言文?
其實,古人的口語跟書寫的文字是不一樣的,古人說話不會講文言文,那為何會產生那樣的書寫文字?原來,這跟文字的載具發展有關聯。
載具,就是紀錄文字的工具。中國最早的載具是龜甲、獸骨、青銅器等,必須用雕刻的方式書寫;又因為中文是象形字,筆畫很多,所以在堅硬的載具上寫字,自然能少寫就少寫,因此發展出精簡的文言文。後來發明了毛筆,載具也從龜甲、獸骨、青銅器等變成了竹簡,把竹子削平磨光,然後用皮革串起,就成為「冊」,所以讀書又稱為「讀冊」,就是這樣來的。
除了竹簡之外,古人也發現可以書寫在布帛上,稱為「帛書」;而為了方便閱讀,古人還會用小字把書寫在布帛上,這種攜帶方便、隨時可以閱讀的書,就稱為「巾箱本」。東漢蔡倫改良紙張之後,慢慢把載具從竹簡變成紙張,然而唐朝的紙張書寫大都用在佛經上,這時的載具,多半還是以竹簡、布帛為主。
唐朝中期,白居易與元稹推動白話詩運動,也就是作詩要求淺顯易懂,希望不管是小孩子還是老人家,都可以很容易明白詩裡面的意義。白話詩,其實就是民間常用的口語,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古人在平常說話的時候,是不會搖頭晃腦之乎也者矣言哉地用一串文言文講話的。
宋朝紙張盛行,印刷術又非常進步,文字的載具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寫在紙張上就可以多寫幾個字了,所以也就出現了較為口語化的內容。宋代有一種行業叫做「說話」,也就是講故事的人,說話的人都有「話本」,這些話本更接近平常講話的方式。
宋代以後章回小說盛行,明朝的皇帝朱元璋因為是平民出身,講出來的話也是大白話,但寫出來的文章經過潤飾,就變成文言文了。民國八年的「五四運動」,是傳統文學與現代文學的分水嶺,胡適等人倡導「白話文學運動」,推動「我手寫我口」,白話文成為現代的文學主流。
如今,記載文字的載具也有了新的變化,用鍵盤敲打文字甚至成為影音,成為新世代的流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