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徐則臣 文學和閱讀不是一成不變的 文/記者劉小草 |2022.07.31 語音朗讀 367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徐則臣的作品《北上》、《如果大雪封門》、《耶路撒冷》。圖/新華社徐則臣以大量蒐集資料和田野調查作為小說的基底。圖/新華社2016年,在克羅地亞薩格勒布舉行的第39屆圖書展上,徐則臣(右)與克羅地亞作家亞斯娜·霍瓦特交流。圖/新華社徐則臣寫作之外,練字題字。圖/新華社 文/記者劉小草 「大家都從故鄉走出來,把一個遙遠的、更廣闊的地方稱作世界。但人到中年,我在一次次回故鄉的過程中體會到,有的時候還真不是一個更大的、更開闊的地方就是你最終嚮往的。在一個地方待久了,你未必心安。蘇東坡說得好,『此心安處是吾鄉』。」理解作家徐則臣,「到世界去」是一個繞不開的主題。從寫「花街」和「京漂」起步,二十多年間他的寫作視野逐漸開闊,題材日趨豐富,卻始終離不開「故鄉」和「世界」這組概念。用雙腳丈量運河徐則臣出生在江蘇東海水邊的小村莊,曾經的鄉村少年懷揣著「到世界去」的夢想,北上求學,最後在北京紮根。在他的小說中也能追尋到同樣的脈絡:主人公總是從運河邊的故鄉「花街」出發,一路「北上」進京,經歷命運的種種浮沉。在早期的小說《跑步穿過中關村》等作品中,他關注北漂群體,筆下的年輕人逃離故鄉,在夢想中的「世界」漂泊、掙扎與奮鬥。三十六歲時,他出版長篇小說《耶路撒冷》,自言步入「中年寫作」,要梳理一下他所理解的「七○後」。小說主人公初平陽走出故鄉,又不斷返回故鄉,在「到世界去」和「回到故鄉」之間反覆扯動,牽連出一代人的精神成長史。這部作品接連斬獲各大文學獎項,評論家李敬澤認為:「這是一部正面強攻我們時代的作品,它表現了一代人的複雜經驗。」二○一四年,他將目光投向一直熟知的大運河。四年間,他斷斷續續用雙腳丈量京杭大運河全線,通過大量蒐集資料和田野調查,穿越歷史時空的鴻溝,挖掘大運河背後波瀾壯闊的歷史圖景,寫出了小說《北上》。二○一九年,這部小說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寫作不是關起門他的創作豐盈而深刻,具備敏銳的問題意識,因而備受評論家和文學研究者的喜愛,被視為「七○後作家的光榮」,「標示出了一個人在青年時代可能達到的靈魂眼界」。採訪中,徐則臣也反覆強調問題意識對於創作的重要性:「一個作家,寫作得以延續下去的非常重要的動力,就在於我對這個世界有話要說︱︱因為看到了問題,所以有話要說。這是你跟這個時代產生對話關係的重要路徑。」「寫作不是關起門來自己玩,變成審美的空轉,我希望我的寫作能夠和現實、和人心、和關注的問題之間產生一種摩擦,摩擦讓你產生痛感,產生對話的欲望。」徐則臣說。小說家之外,他是一位資深的文學編輯,在《人民文學》擔任副主編。工作繁忙,他的創作卻從未停歇:「目前已經寫了四個運河邊的短篇小說,『偵探』系列的;過年時又寫了另外一系列的兩個短篇,故事背景放在智利和墨西哥。」徐則臣為記者打開了自己隨身的背包:一本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的藝術》、幾沓稿件、十幾枝各色簽字筆──簡單樸素,構成了一位小說家和文學編輯的日常。當編輯培養文字能力 如果眼不高,手會更低記者:您的編輯工作和寫作之間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徐則臣:我的寫作得益於做編輯。做編輯讓我對當下的寫作狀況非常了解,所以會在心裡為當代寫作建立一個座標。我個人的寫作在其中處於一個什麼位置,我的可能性、空間在哪裡,我很清楚。同時編輯其實是批評家,選稿子更多是斃稿子,因為每期入選的只有幾篇小說,但是來稿「屍橫遍野」,斃稿子肯定是有原因的,要很挑剔。別人的毛病你要引以為戒,看稿子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在自己的寫作中盡量要避免。我們一直說眼高手低,但如果眼不高,手會更低。做編輯讓我具備了一個很好的能力,經受了很好的訓練。因為眼光高,把我的手抬高了。供奉的人不一樣記者:在您的成長經歷中,閱讀對您發生到過哪些作用?哪些作家作品對您影響最深?徐則臣:我最早讀到的純文學作品是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在我爸當年的語文課本裡。為了防老鼠咬,我爸用繩子把書吊在梁頭上,我無意中翻到這篇小說。小說裡的二諸葛、三仙姑、小琴、小二黑等形象,讓我第一次意識到文學處理人物形象可以如此栩栩如生。後來寫小說,我一直告誡自己,一定要把人物形象經營好。什麼叫經營好?就是別人看了,若干年以後再回頭想,形象還是呼之欲出。每一個時期,我的文學「萬神殿」裡「供奉」的人都不一樣。比如最早我喜歡錢鍾書,那時絕對是一個「死忠粉」。後來喜歡魯迅,到高中開始閱讀先鋒派小說,比如莫言、余華,還有江蘇作家蘇童、葉兆言。再後來喜歡的作家大部分都是國外的,也是因為閱讀的範圍拓寬了。我開始寫小說以後,看一本書會連帶把其他的作家作品全部勾連起來,變成一種文學史式的閱讀。別顧著哀歎墮落記者:我們經常說如今進入了一個碎片化閱讀的時代,短視頻蔚然成風。在您看來,這種現象會對文學閱讀和文學創作造成什麼影響?徐則臣:我覺得首先應該轉變觀念,文學和閱讀不是一成不變的。文學表現形式從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一直在變。我們現在看短視頻,刷社交媒體,很多人可能要哀歎文學怎麼變得這麼碎片化。但是想沒想過,可能從詩變到詞,從詞變成曲,從曲變成小說的時候,同樣很多人也在哀歎我們「墮落」了。你看唐詩,像聞一多說的「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三美兼具,各方面已臻於完美,這麼好的東西不要了,去寫詞。詞是什麼?是詩餘、邊角料。詞到曲也是更加通俗,因為勾欄瓦肆要演出。到了小說,就覺得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但事實上時代就是這麼演進過來的。所以我們首先要克服一成不變的觀點,不是說現有的就一定是最好的,也不是說現有的就一定要堅持下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學,因為我們的閱讀,我們看待世界、理解世界、表達世界的方式,要跟這個時代相匹配。時代發生變化了,相匹配的形式也要發生變化,所以不存在絕對的好和壞,而在於我們的理解、表達是否能夠最有效地跟時代產生一種及物的、對應的關係。所以我用非常放鬆的心態去看待這一現象。作家應該擁抱改變,敞開自己。時代就是這樣,我們得去正視它,不斷調整心態,在這個基礎上,再考慮如何用新形式負載更多的文學內涵,呈現出更多文學、藝術的價值。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溜索姐妹】余春花、余才妹 回想15年前的「跨越」人生 下一篇文章 【露營創業者】朱顯 從自然的嚮往中發掘商機 熱門新聞 01佛光會啟動救災SOP 逾千人馳援光復2025.09.2702基隆潮藝術 18公尺光獸現身2025.09.2803台灣最美風景 鏟子超人湧入光復送暖2025.09.2704伊拉克通訊展 機器人搶鏡2025.09.2705佛光人愛心接力 挺進泥濘第一線2025.09.2806明年最低工資 漲至29500元 2025.09.2707緬甸寶塔節 上演水上慶典2025.09.2708【海闊天空】一窺雲的故鄉 武界祕境之旅2025.09.2709無人機演練 緊急物資運補2025.09.2710南韓氣候正義示威 臥地抗議2025.09.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文學音樂人】單丹的文學歌詞人生【東台髮繡傳承人】陳伯余 從傳承中走向未來【大豐瓷刻傳承人】陳銀付 一事做極致不枉此生【網路講書人】趙健 讓更多人愛上閱讀【「搭伙兒CHAOS」主理人】馮欣雨 菜市書屋做文化平台【杭錦後旗愛心志願者協會創辦人】高保雲 平凡善舉造就大愛 作者其他文章【文創之旅】江西分宜奇書《天工開物》【文創之旅】吉州窯 盞中一葉,窯火千年【微文創大翻轉】南豐儺 2000年的民間舞蹈活化石【微文創大翻轉】走進古代書齋 領略讀書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