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之旅】江西分宜奇書《天工開物》 文/記者劉小草 |2025.03.01 語音朗讀 58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舞劇《天工開物》劇照。圖/江西文演集團提供《天工開物》猶如一幅中國古代技術史的長卷。圖/新華社舞劇《天工開物》劇照。圖/新華社江西奉新縣,遊客在宋應星紀念館聽講解員介紹宋應星的經歷。圖/受訪者提供舞劇《天工開物》劇照。圖/江西文演集團提供 文/記者劉小草《天工開物》,一部凝聚著中國古代科技與工藝文明的「寶典」,圖文並茂,重視實踐,被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譽為「中國十七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是一部「憤世之書」,在人生的前四十五年,作者宋應星志在科舉,但一次次失望而歸,宋應星決心捨棄「功名進取」,轉而投入實學懷抱——關心與百姓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這也是一部「寫在大地上的著作」。數次趕考,艱苦跋涉,宋應星用雙足丈量大地,在田間地頭、手工作坊,積累生產知識。在江西分宜任教諭的四年間,他潛心總結研究,終成一部「曠世奇書」。近十萬字、一百二十三幅插畫、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三十多個行業科學數據……宋應星將中國農業、手工業、製造業幾千年來的實踐技巧和畢生心血,傾注於《天工開物》,其中許多生產技術甚至沿用至今。翻開這部著作,首先會被琳琅滿目的木版插畫所吸引。在崇禎初刊本《天工開物》中,就有一百二十三幅木刻版畫,對相關技術所涉及的人物、動作與牲畜、工具運用和勞動生產場景,進行了詳細描繪。有學者認為,這些插圖與文字幾乎可以做到一一對照,發揮實證的效果——只要照著書裡內容復刻,很快就能夠學會相應技術。作為一本百科類著述,《天工開物》也不同於一般的集體成書,完全由宋應星個人獨立完成。宋應星將工匠的各類技術行當進行了取捨和分類,分為《乃粒》、《乃服》、《彰施》、《粹精》等十八章,按「貴五穀而賤金玉之義」,將與民生有關的《乃粒》、《乃服》放在開篇,其次是工業,而將記錄珠寶製作的《珠玉》篇放在最末,體現了重農、重工和注重實學的思想。書中所涉三十餘個行業、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幾乎囊括了當時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一幅古代技術史長卷如果按照現代眼光來解讀這部「奇書」,會看到其包羅萬象之下的科學萌芽。其中有物理知識,如在提水工具、船舵、灌鋼、泥型鑄釜、失蠟鑄造等方法中有許多力學、熱學原理;有化學研究,在《五金》篇中,宋應星明確指出,鋅是一種新金屬,並且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有農業科學,書中記錄了農民培育水稻、大麥新品種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氣候、栽培方法對作物品種變化的影響,又注意到不同品種蠶蛾雜交引起變異的情況,說明透過人為的努力,可以改變動植物的品種特性,得出了「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科學見解。宋應星研究專家、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楊維增認為:「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思想,是中國科技思想史上一個偉大的里程碑。它對於近現代科學技術實踐如何正確處理人和自然的關係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幾次應考途中,宋應星遊歷大江南北,他不但「重實踐、重考察」,還對生產過程中涉及的長寬高、重量、容積、比率、時間等技術指標都作了精密描述。書中的大量設備圖有如工程畫,畫中人物操作逼真、表情自然,好似一幅中國古代技術史的長卷。成書地為何在分宜隋唐以後,隨著經濟重心南移,江西逐漸成為重要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中心,在糧食生產加工、製陶、造船、冶煉、紡織等方面,均領先全國。而當時的分宜匯聚了農耕、紡織、冶煉等先進生產技術,為宋應星實地調查研究提供了客觀條件。「《天工開物》的成書,離不開分宜昔日一流的傳統農耕文化和手工業製造水平,書中很多勞作場景和傳統工具都帶有濃厚的分宜色彩。」分宜縣博物館館長廖琦說。宋應星在書中記錄的農業灌溉設施如筒車、陂壩等,在分宜仍能看到不少遺存,有的至今惠澤於民;「稻工」一節中,農夫碎土時立於耙上,而非側面扶耙的「耕耙圖」,也是分宜本地特色。當地還有不少磚窯、釀酒等手工業遺址、礦冶業遺跡等。在距離分宜縣城不到二十公里的鳳凰山鐵礦遺址,為《天工開物》中的記錄留下了實物佐證。濛濛細雨中,走上被灌木青苔覆蓋的台階,古木林掩映中的鳳凰山鐵礦遺址漸漸顯露真容。腳下的礦渣和紅土,依稀見證著這裡千年爐火不斷的輝煌。「儘管在《天工開物》中沒有直接的文字紀錄,但宋應星所處時代,是分宜採礦冶鐵業的興盛時期,為他就近調查記錄鐵礦冶煉生產技術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分宜縣博物館副館長李松說,「我們在鳳凰山遺址可以看到包括原料採集、燃料選用、鐵水冶煉、成品提取等整個工藝技術過程,完整反映古代冶鐵的全部工序,對研究我國古代冶鐵技術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文化昌明,教育發達豐富素材造就經典在紡織技術上,當時的分宜更是領先全國。作為「中國夏布之鄉」,分宜夏布歷史悠久。而除了技術層面的先進,分宜地區文化、教育的發展也是宋應星在此地成書的關鍵原因。明朝時期,分宜的教育達到了鼎盛,人才輩出。「在當時的條件下,單靠個人的力量,寫這樣一部著作是很難的。必須要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有一個很好的藏書地供其翻閱查找。而嚴嵩恰巧在五十四歲即將退休的時候,在分宜老家捐建了鈐山御書樓,樓中有很多藏書。」分宜本地學者嚴小平多年來致力於《天工開物》與分宜文化研究,她認為,宋應星參考了前人著述如《考工記》,並提到了《本草綱目》的一些段落,說明他是透過前人的一些成果,才得以在四年之內集中寫下大量著作。智慧生命從未斷絕文化昌明,教育發達,交通便捷,服務業、製造業、紡織業、採礦業的蓬勃興旺為宋應星撰寫《天工開物》提供了方便且豐富的創作素材和適宜的人文環境。「《天工開物》誕生在分宜是一種歷史必然。」江西工程學院天工文化研究院負責人賴晨說。而在宋應星著書立說的小城分宜,《天工開物》的生命力也從未斷絕。打麻、績紗、卷紗、經布、穿筘、刷布、織布……在「夏布之鄉」雙林鎮,至今仍有不少夏布製作者保留著傳統技藝。一間間白牆黑瓦的古樸民居中,從夏布製作到售賣的各個工序隨處可見:在一台老舊木製織機前,村民吳來香將帶子繫在腰上,繃緊布面,靈活地用腰部控制機器。「這就是《天工開物》裡記載的『腰機』。」雙林鎮馬田村書記昌程妹介紹,今年七十一歲的吳來香與這台腰機已相伴大半生。在雙林鎮,有五千一百餘戶夏布生產專業戶,全鎮百分之八十農戶從事夏布產業。而在分宜,現有種麻農戶上萬戶,苧麻種植面積近三萬畝,有紡織類企業九十餘家,所產苧麻涼席、夏繡、家紡等麻紡織製品遠銷海內外。走進分宜麻博物館展廳,可以看見館方運用聲光電技術分類展示麻文化歷史、夏布技藝和現代麻生活等內容。近年來,分宜以麻紡工藝的悠久技術與夏布文化的人文傳承,將麻紡產業作為富民特色產業,已建立了從苧麻種植到服裝家紡生產的完整產業鏈,還全力打造全國麻紡產業示範基地,推動苧麻種植、夏布刺繡、文創旅遊、產品銷售等業態相互融合、可持續發展。向百年前先輩致意《天工開物》中的智慧,至今仍持續滋養著這片土地。「愛國情懷、務實作風、創新品格、工匠精神、生態理念。」賴晨用了五個詞,總結《天工開物》對後世的影響。在分宜,古老的夏布產業和技術,不僅在傳統紡織業和服裝領域傳承延續,還拓展到了航天航空、生物醫藥等領域。目前,分宜以鋰電產業發展作為著力點,在光電信息及裝備製造等主導產業方面增長迅速。天工大道、開物大道、天工開物節……與《天工開物》相關的種種文化元素,滲透在小城的每一處細節、每一個日常。這座小城,正以自身的不斷發展,向三百多年前的先輩遙相致意。在舞劇《天工開物》的最後一章,由書頁構成的巨輪上,宋應星頻頻揮手,向著遠方,也向著未來。帷幕緩緩落下,觀眾席上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前一篇文章 【考古的故事】河北大地之下的祕密 下一篇文章 【文創之旅】遇見麗江古城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大陸產業發展】冠旭電子 在工廠裡栽出森林 作者其他文章【文創之旅】吉州窯 盞中一葉,窯火千年【微文創大翻轉】南豐儺 2000年的民間舞蹈活化石【微文創大翻轉】走進古代書齋 領略讀書人的世界作家徐則臣 文學和閱讀不是一成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