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殘服再生資源公司董事長】陳德琳 以殘助殘 讓愛再生

文/記者趙玉和、劉雨田 |2025.08.03
86觀看次
字級
陳德琳(右)為新員工介紹公司情況。圖/新華社
在辦公室開會,財務秦曉芬(右一)是一名聽障人士。圖/新華社
陳德琳(右)和員工走在工廠內。圖/新華社

文/記者趙玉和、劉雨田

在海南,有這樣一位女性,她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克服身體的障礙,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創業夢想,更為眾多殘疾人點亮了就業的希望之燈。

這個看似普通的廢品回收場裡,有一群人每天在這裡忙碌。他們不是別人眼中的「弱者」,而是用自己的雙手重建自信與價值的勞動者。引領他們走向希望的,是一位特殊的女性︱︱陳德琳。

環保事業承載初心

身為海南殘服再生資源有限公司董事長的陳德琳說:「我是一個殘疾人,我走路從小(有時)就被別人看不起,我也在就業的時候經歷了各種各樣的困難跟挫折……雖然我們有殘疾,我們是可以去創造價值的。」

從企業高管到親力親為的創業者,陳德琳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路。她用環保事業承載初心,也為殘障群體撐起一個可以自立、被尊重的平台。

陳德琳認為,人應該去發揮他的優點。一個人可能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但是也許三個人就能夠湊成一個完整的整體。

二○二一年,陳德琳創辦海南殘服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將創業方向錨定再生資源領域。從最初九人的小團隊,到如今五十多人的企業,四十六名員工帶著不同的生命印記,在分揀車間、維修工位、銷售窗口,他們用協作打破「障礙」,成為彼此的「完整拼圖」。

陳德琳說:「我的員工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殘障人士,他們有各式各樣的殘障,比如說有肢體的、智力的、精神的,但是他們就形成了一個互相協作,互相在一起工作的一個整體。」

她關心每一位員工的成長與進步,為他們提供培訓和支持,幫助他們提升技能、融入社會。還根據每位員工的實際情況安排合適的崗位,確保他們能夠在工作中發揮自己的優勢。

陳德琳說:「我們會根據每個人的特點跟特性,他的缺陷程度,他缺陷是哪個方面的,同時他的個人的性格,他是內向的外向的。還有他是屬於那種很溫和的,還是屬於那種要當領導者的。」

一點點堆疊出奇蹟

在公司裡,陳德琳不僅是老闆,更像家人。暴雨天的互助搶險、節日裡的集體生日會,讓公司成為沒有血緣的「溫暖之家」。

海南殘服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員工韓磊說:「我們在生活和工作過程中相處得非常融洽,就像兄弟姊妹一樣。」

陳德琳說,大家彼此之間都非常地友愛,然後很像一個家。他們渴望能得到尊重,他們渴望能得到溫暖,他們渴望能夠手跟手牽在一塊,在我們這裡是真正實現了一種來自艱難中的溫暖。

改變在無聲中發生:曾連鐵門都不會推的阿道,如今能倒垃圾,取快遞、寄快遞;被認定「無法工作」的智力障礙青年,能讓銹跡斑斑的電器重獲新生,而更珍貴的「再生」,是他們眼中重新亮起的光芒。

「我很清楚跟在我身邊的這些孩子們,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他們會怯懦,會自卑,會害怕、會恐懼。所以我想能夠做一個有愛的平台,讓他在這個平台裡面能夠慢慢地重塑自我,造就自我的信心,能夠自力更生。」陳德琳說。

他們用微小的堅持,一點點堆疊出屬於自己的奇蹟。也許步伐緩慢,但每一步,都在通往屬於他們的光明未來。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