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學校長 郁建興 AI浪潮下 並非只鬥智鬥勇

文/記者黃書波、李坤晟  |2025.08.10
122觀看次
字級
郁建興在社會科學實驗裝置發布會上講話。圖/新華社
2024年12月,浙江工商大學人工智能時代創新型人才培養發布會現場。圖/新華社
圖/新華社
當AI站上文學領獎台,人類的創作邊界也在移動中。圖/新華社

文/記者黃書波、李坤晟 

記者:郁教授,您好!最近,大家都在熱議「文科萎縮」現象:從去年秋季哈佛大學取消了近三十門文科課程,到今年三月復旦大學透露將縮減近一半的文科招生,感覺不少高校都在對文科「動刀子」,還出現了「文科倒閉潮」等論調。從您的研究來看,這只是單純的高校專業學科調整,還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全球趨勢?

郁建興:這確實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全球性信號,不能簡單地視為單一個案。隨著AI時代到來,高等教育正面臨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革。不僅文科,很多理工科、醫科的同行們也都感受到了壓力。可能是文科教育會觸及到一些關於人類自身、社會價值等根本性問題,對它的衝擊才顯得尤為引人關注,甚至有點「扎心」。

承認文科教育面臨的現實挑戰,並不意味著認同其價值下跌。簡單地給它貼上「萎縮」之類的標籤,也不能遮蔽人們對整個高等教育體系的時代之問:大學的核心價值是什麼?面對AI浪潮,我們如何調整辦學理念和實踐,主動迎接全球性的新挑戰?

輝達公司創始人兼CEO黃仁勳曾說過,AI掀起了科學革命,整個世界都已被重啟。經歷「短兵相接﹂的轉型陣痛後,未來的大學教育充滿無限可能。我喜歡引用黑格爾的一句名言:「這是一次壯麗的日出。一切能思惟的生物都歡慶這個時代的來臨。」

文科教育的挑戰

記者:當ChatGPT不僅通過美國律師資格考試,還能模仿莎士比亞、海明威等文學大師創作時,對文學模仿、風格分析乃至創意寫作等文科教學內容帶來空前挑戰,也顛覆了信息檢索、文獻綜述、觀點提煉等訓練過程。這種全天候、無差別的「降維打擊」,對傳統文科教育最根本的挑戰是什麼?

郁建興:不錯,AI在信息處理、模仿生成、知識整合等方面的超凡能力,對傳統文科教育確實形成一種「降維打擊」,嚴重衝擊現有的教育評估體系。其中最大的挑戰,是它動搖了我們以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為主的教育根基。

當AI輕鬆通過各種考試或一鍵生成影片時,人類掌握這些本領的價值就會被低估。現在只需設定主題、風格和韻律等條件,DeepSeek幾秒鐘就能生成一首詩,速度之快令人驚歎。這些缺乏人文靈魂的「偽詩」,雖然藝術水平參差不齊,鮮有拍案叫絕的「神來之筆」,卻已超過了普通大眾日常寫作水準。

這些前所未有的變化,迫使我們深刻反思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人文教育要回歸本源,培養學生對意義世界的感知力。這是對教育最根本的「靈魂拷問」。

衝擊是全方位的

記者:從AI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分析,文案、翻譯、編輯等文科崗位首當其衝。這是否會造成人們對AI技術的質疑和抵制?面對需要量化分析的社會科學難題時,文科傳統的定性研究方法如何尋求AI技術賦能?

郁建興:回顧歷史,每一次技術革命都伴隨著轉型與陣痛。十九世紀英國的「盧德運動」便是例證,工人們曾試圖通過搗毀機器來抵制技術進步,但歷史潮流不可阻擋。最終,機器非但沒有消滅就業機會,反而催生了工程師、操作工等全新的職業崗位。

AI時代亦然。大量重複性、流程化的工作都可能被替代,但人機協作會進一步優化,AI應作為人類能力的補充而非替代,我們需探索靈活協作模式(如團隊協作、組織層級),推動建立人類最終決策權機制,避免算法霸權。

雖然AI衝擊是全方位的,不同學科影響程度不同,但沒有哪所大學能置身事外。文科教育的使命,並非與AI「鬥智鬥勇」,一方面需要引領人類更清晰地洞察自身的獨特性、情感的豐富性與價值的超越性,同時推動人工智能與社會的和諧、協同且富有彈性的融合,諸如推動人工智能與人類價值觀與倫理的對齊、AI的公平性與包容性、安全與可控性等,都需要文科學者的深度參與。

固然,社會科學定性研究的深度不可或缺,但在大數據和複雜系統面前,有時會顯得力不從心。以往一些難以量化和驗證的問題,如今正借助交叉學科和技術賦能而獲得突破。

浙江工商大學正在探索建設的「社會科學實驗裝置「,正是這樣一個積極的嘗試——運用數據模擬、AI推演等技術手段,搭建一個用於研究社會現象、評估政策效果的平台,推動社會科學研究範式的變革。這樣,社會科學不僅能獲得更堅實的實證基礎,更能提升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而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文本解讀與哲學思辨。

教育面臨重塑

從「分科」到「融通」之變

記者:現代社會的諸多挑戰,都超越單一學科範疇,且無標準答案。從算法歧視到氣候危機,從媒體變革到智慧城市,這些重大議題的解決皆需跨學科視野等復合能力。依您之見,現在是否到了必須打破傳統學科壁壘的時刻?

郁建興:大學教育在學科設置、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和能力培養等關鍵方面,已滯後於時代發展。傳統分科造成的知識割裂、思惟局限和制度壁壘,成為新興交叉學科發展的結構性瓶頸。

現實世界的問題愈複雜,愈需要多學科合作解決。未來重大突破和創新機遇,恰恰孕育於學科交叉地帶。這說明打破學科壁壘已迫近「臨界點」。大學教育必須從以知識體系為中心的「分科教育」,轉向更加開放靈活、以能力和問題為導向的「融通教育」,實現從知識型向創新型的深刻轉變。

確保批判性思惟

記者:最近,普林斯頓大學格雷厄姆·伯內特教授指出,「作為人,我們的價值不是擁有答案,而是如何與問題同行。」顯然,基於AI的個性化學習會帶來真正的因材施教,但也可能在無形中「規訓」學生,導致其陷入新的標準化陷阱。教育者應如何堅守並創新人文素養的培育方式,以確保學生的批判性思惟與創造力不被「優化」的算法所淹沒?

郁建興:早在二○一三年,我就開始關注全球在線教育。當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已將課程全部上線,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則創新性地引入了遊戲化分級學習機制,鼓勵學生按自身節奏「闖關升級」,核心都是踐行「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參與感與積極性。

然而,隨著這些標準化、數據化工具的深度介入與廣泛應用,我也逐漸發現,在追求「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教育表象之下,是否潛藏著一種新的「數字標尺」,在悄然取代舊有模式,從而忽略了學生內心深處真正的興趣火花和難以量化的獨特潛能?

正是這種對技術與人文平衡的持續反思,讓我愈發深信:技術最終服務於人,批判性思惟的培養、精準提問的能力,以及深厚的人文素養,始終是構築高質量學習的堅固基石。

走向共生新模式

記者:斯諾在《兩種文化》中提出警示:當科學與人文的認知河流停止交匯,文明將退化為乾涸的河床。展望未來,我們不僅要打破學科壁壘,更要重建「知識溼地」,讓文理思惟如共生植物般交織生長。那麼,您理想中的跨學科教育是什麼模樣?

郁建興: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說過,科學和藝術在山腳下分手,在山頂上重逢。我們的科學、技術、人文已經分頭攀登很多年了,AI時代有可能實現重逢。所以,我一直主張現在不是文科危機,而是進入了文理融合、文理共創的新時代。

以「智慧城市治理」課程為例,學生需完成一個真實項目:理科生開發交通流量預測模型,文科生評估政策對社區的影響,藝術生設計公眾參與界面。課程模塊被拆解為「算法基礎」、「社會調查方法」、「用戶體驗設計」等單元,學生按需組合學習內容。

同時,可引入「雙導師制」——計算機教授指導技術實現,社會學教授帶領田野調研,企業專家提供實踐反饋。這樣,學科差異將不再是障礙,而是創新的催化劑。知識如同樂高積木,學生根據問題自由拼搭,邊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消融。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