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 張和平 尋菌30年成就團隊

文/記者侯維軼  |2025.07.27
169觀看次
字級
張和平在草原採樣。圖/新華社
張和平(左)和團隊成員在進行實驗。圖/受訪者提供
張和平(左)和團隊成員在進行實驗。圖/受訪者提供

文/記者侯維軼 

分離菌株、純化、鑑定、冷凍乾燥……幾十株近日發現於雲南省自然發酵氂牛奶中的乳酸菌,正在內蒙古農業大學科研人員的操作下,做好「安家」乳酸菌種質資源庫前的各項準備。

乳酸菌被認為是重要的微生物戰略資源之一,其應用領域涵蓋食品工業、健康醫療、畜禽綠色養殖、農業和生態保護等領域等,被譽為乳業的「芯片」。

在內蒙古農業大學乳酸菌種質資源庫裡,來自雲南和內蒙古的乳酸菌株雖在地域上相隔幾千公里,在這裡卻成為「鄰居」。它們不遠處,還有一個曾經遨遊太空的「鄰居」:從太空歸來的菌株。

這個龐大的乳酸菌種質資源庫凝結了內蒙古農業大學乳品生物技術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和平及其團隊,尋「菌」三十餘年的努力。

打破優良菌種壟斷

「我們從四十六個國家採集自然發酵乳製品等樣品六千六百六十三份,分離保藏乳酸菌五萬五千三百二十八株,覆蓋乳酸菌物種的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建成全球藏量最大、種類最全的原創性乳酸菌種質資源庫。」張和平介紹,這些乳酸菌株奠定了大陸乳酸菌科學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的資源基礎。

中國大陸乳酸菌研究在一九八○年代至九○年代,面臨著種質資源收集保護不足、資源庫建設滯後、優良菌株篩選技術匱乏,以及自主研發能力欠缺等諸多挑戰。

「一九八○年代,我們的乳製品企業幾乎都是使用國外的乳酸菌株,當時有關乳製品發酵劑的研發技術、知識產權以及菌種和產品幾乎被西方國家所掌控,購買價格也十分高昂。」張和平回憶道,那時候去參觀國外的乳品企業,其工作人員只允許他參觀乳品生產車間,涉及核心技術的乳酸菌製備車間禁止進入。

「菌種和相關核心技術等不來、要不來,我們一定要努力攻關,將其掌握在自己手裡。」一九八九年,碩士畢業留校任教的張和平心裡憋著一股勁,要建立自己的乳酸菌種質資源庫,打破優良菌種和產品的壟斷。

產業人才深度融合

為找到優質乳酸菌株,張和平常常深入草原、山區採集傳統發酵乳樣品。在草原深處,牧民分散居住,交通不便。張和平經常徒步採集樣品,有時候一走就是一整天。

一次前往青海採樣的途中,張和平乘坐汽車在崎嶇的盤山路上前行,因下雨路面溼滑,車輛突然側滑衝出道路,所幸當時及時剎車沒有掉落懸崖。「那次比較驚險,但在當地牧民製作的酸奶中找到一種優質乳酸菌,收穫很大,我很滿足。」張和平說。

尋「菌」三十餘年,張和平從一個人到一個團隊,從荒漠戈壁到森林草原,科研人員們一步一個腳印、一株一株地尋找,中國大陸自己的乳酸菌種質資源庫也不斷「上新」,持續擴容。

張和平帶領團隊從二○一八年起開展「乳酸菌萬株基因組項目」,通過對乳酸菌基因組測序,解析菌株功能,挖掘菌株特性。

皇天不負有心人,多年的堅持終於見到成效。張和平和他的團隊基於已完成的三萬餘株乳酸菌基因組數據,結合公共數據庫中乳酸菌基因組信息,創建全球首個集乳酸菌基因組數據與功能研究於一體的共享平台︱︱iLABdb數據庫。

「數據庫不僅匯集超過九萬個乳酸菌基因組的序列和元數據信息,還提供關於乳酸菌序列分析、可視化和數據共享的工具,為乳酸菌物種注釋、功能解析和深度開發利用提供分析平台。」張和平說,團隊充分運用基因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創建了國際領先的乳酸菌高通量智能篩選技術,篩選適用於多場景應用的優質菌株,破解了優良乳酸菌菌株長期匱乏的難題。

「接下來,還是要把乳酸菌種質資源庫的規模繼續擴大,將科研、產業和人才培養深度融合,發揮小小乳酸菌的『大能量』。」張和平說。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