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之旅】吉州窯 盞中一葉,窯火千年 文/記者劉小草 |2025.02.08 語音朗讀 47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窯工從龍窯中取出燒製好的瓷器。圖/受訪者提供吉州窯景區一角。圖/受訪者提供圖/受訪者提供吉州窯瓷器。圖/受訪者提供黑釉木葉紋盞。圖/受訪者提供黑釉木葉紋盞製作過程。圖/受訪者提供 文/記者劉小草 茶水緩緩注入黑釉盞中。在水的折射下,一片樹葉漸漸從盞底「浮」上水面,葉片姿態舒展,脈絡清晰。一片普通的樹葉,本該春生秋落,卻在攝氏一千二百八十度的高溫中經歷泥與火的焠鍊——它非但沒有「灰飛煙滅」,反而以栩栩如生的姿態「凝固」於茶盞中,得以永存於世。舉世葉無雙,盞盞皆唯一。這便是「一葉飄空天似水」的木葉紋盞(黑釉木葉紋盞),吉州窯的代表性瓷器。江西吉安,隋至元初稱吉州。吉州窯,因窯口所在的永和鎮隸屬吉州得名。它創燒於晚唐,興於五代、北宋,極盛於南宋,衰於元末明初,曾一度與定窯、鈞窯等窯場齊名。宋元時期,作為江西境內兩大窯場,吉州窯先於景德鎮聞名天下,是當時最富創造力的綜合性民間窯場。南北工匠帶來的製瓷技藝在這裡融合,發展出以黑釉瓷著稱,以木葉紋、剪紙貼花、窯變等為裝飾的獨特工藝。歲月流轉,窯火明滅。吉州窯於元末明初斷燒後,經歷了長時間的沉寂。一九八○年代,江西省文物工作隊和吉安縣文物管理辦公室對吉州窯開展全面調查和首次發掘,揭開了吉州窯的神祕面紗,讓這座曾「器行天下」的名窯得以重見天日。走進吉州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大大小小的古窯包如崗似嶺,散布其間。「吉州窯現存晚唐至宋元時期的古窯包遺址共二十四座,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窯包遺址群之一。」吉州窯博物館館長吳聲樂說。千年龍窯壯觀遺址「開窯嘍!」伴隨著窯工一聲號子,歷經兩天兩夜燒製的吉州窯龍窯柴燒正式開窯,四千多件作品陸續出窯。在眾多專家和遊客的共同見證下,一件件精品瓷器從匣鉢內取出,人群中不時傳來陣陣讚歎,彷彿大型「開盲盒」現場。「從二○一三年開始,吉州窯共舉辦九次龍窯柴燒活動,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的人感受千年窯火文化,更好地將陶瓷文化傳播出去。」吉州窯古陶瓷研究所所長羅軍平說。龍窯柴燒是吉州窯的古法燒製技藝。「目前使用的龍窯是一九八○年代復建的,按照本覺寺嶺古龍窯遺址一比一還原,全長三十多公尺,燒製期間需要不間斷投柴,最高溫度可以達到攝氏一千三百度。」羅軍平介紹。南宋窯門、元代窯壁、清代院牆……在本覺寺嶺古龍窯不遠處的茅庵嶺古龍窯遺址,由多座古龍窯層層疊壓而成的遺跡,見證著吉州窯曾經的輝煌。茅庵嶺古龍窯遺址是大陸目前發現最寬、保存最完整的龍窯窯爐遺跡之一,也是吉州窯二十四座窯包中最震撼、最集中、最壯觀的遺址。從二○○六年開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就聯合相關單位對茅庵嶺窯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共發現六座龍窯、二十五條牆基、三條道路等遺跡,還出土了大量宋元明時期瓷器標本,為吉州窯陶瓷文化考古提供了寶貴的史料。「燒製的時候,窯孔冒火,形似一條火龍,因而被稱為龍窯。窯工師傅們常說『一滿二燒三歇火』,其中最考驗窯工技術的就是火候把握。」吉州窯古陶瓷研究所資深專家周世江說。復活木葉文化遺產「一窯生,一窯死。」一句古代手藝人的玩笑話,對木葉紋盞而言並非誇大其詞。由於古代柴窯控溫難,火焰走向不定,加上窯灰沉落,燒製一窯木葉盞「十不存一」,故而古代木葉盞成品率低、存世量極少。即便是如今已普遍使用氣窯、電窯,數百件木葉盞作品中也難得一件佳作。也正因為不可控,木葉紋盞充滿了迷人的魅力。元末斷燒後,吉州窯停燒數百年,加之其民窯屬性,技藝均由師徒相授,且生產技術及工藝未見於文獻資料記載,吉州窯的許多技藝失傳。多年來,想要復現吉州窯木葉盞的匠人不在少數。一九八三年,吉州窯古陶瓷研究所與原輕工部陶瓷研究所聯合攻關,通過研究吉州窯出土的瓷片,探索木葉紋盞的燒製工藝。兩年後,木葉紋盞復燒成功,這項失傳近六百年的生產工藝得以「復活」。經過幾十年的科研攻關,陶研所與吉州窯匠人們逐步恢復了吉州窯失傳的多項生產工藝,重現了木葉紋、剪紙貼花、釉下彩繪及窯變釉等產品,並培養出一批專業人才。在幾代人的接續努力下,二○一四年,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4座窯包見證曾經的輝煌徜徉宋街,身著漢服拍照打卡,與時光擦肩而過;漫步古村落,在柿子樹下等民居享受難得的慢生活;聽歷史故事、看民俗表演、賞陶藝大賽、參與龍窯「開盲盒」……如今,吉州窯變得更「好玩」了,遊客不僅可以觀賞到各式各樣的陶瓷藝術品,還能親身體驗陶藝製作的樂趣。體驗古代匠人生活二○一八年底,吉州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正式啓動。在當地政府的強力推動下,吉州窯景區引入多元化運營主體,發展上下游產業鏈,古窯綻放出強勁活力。吉州窯文旅投董事長肖家茂介紹,二○二三年吉州窯景區遊客年接待量達九十三點七萬人次。截至十月七日,二○二四年吉州窯景區遊客年接待量已達九十一點九萬人次。吉州窯景區周邊的本地陶瓷企業帶動了上千人就業,以「窯小吉」、「窯小葉」等吉祥物形象,開發了近二百種文創產品,年銷售額達人民幣六千多萬元。在吉州窯博物館,琳琅滿目的吉州窯珍品,讓參觀者不時駐足。數千件形制豐富、技藝精湛的歷代藏品,無聲地述說著這裡昔日的輝煌。博物館內不僅有實物展示,還有互動體驗區,讓遊客可以親手觸摸和製作陶瓷,體驗古代匠人的生活。此外,博物館還定期舉辦各類講座和研學活動,推出「5G互聯網+」互動類課程「吉州窯奇遇記」,為公眾提供深入了解吉州窯文化的機會。「二○一八年以來,吉州窯博物館研學活動共計開展近二千場,接待研學師生二十餘萬人次,滿意度大於百分之九十五。透過項目的實施,尤其是青少年對吉州窯文化的認知度和興趣顯著提升,科普教育成效顯著。吉州窯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成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地。」吉州窯博物館副館長彭足群介紹。「宋代以點茶為主,吉州窯能夠『器行天下』,到達那麼多國家,跟當時的茶文化息息相關。」在古茶瓷博物館,吉州點茶非遺傳承人郭文瓊向記者展示起宋代流行的連體盞。連體盞以黑釉為底色,茶盞和盞托一體,便於點茶時茶筅攪拌、擊沸茶湯。「吉州窯生產的連體盞點茶器具非常罕見,與其他點茶器具不同,茶盞造型挺拔,器口下內凹一圈,點注時能起到標準線作用,便於觀察湯痕。茶盞胎體厚重,用其沏茶,茶湯久熱難冷。」郭文瓊說。親身體驗宋時四雅古代吉州窯產品中,茶具占了三分之二。古茶瓷博物館共展出三百多件宋元時期的吉州窯古茶瓷,種類繁多,風格多樣。在這裡,遊客不僅可以了解吉州窯文化與點茶技藝,還可以親身體驗點茶、焚香、插花、掛畫這「宋時四雅」。「這一片土地、一千多年的文化,吉州窯是一件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瑰寶。比起景德鎮瓷,比起建盞,吉州窯其實有很多相媲美、甚至超越的地方,但這個故事要更多的人共同講述。」郭文瓊說。走出古茶瓷博物館,漫步吉州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東坡井、清都觀、蘇黃台、古作坊、舒翁軒等舊時景觀一一復現。草木蔥蘢,山色瀲灧,二十四座窯包見證著這一古老窯口曾經的輝煌。千年前,蘇東坡從儋州回鄉,經丹砂渡碼頭登岸,過永和鎮,夜宿清都觀,偶見與他同歲的道士依舊鶴髮童顏,有所感觸,作詩一首。那時的他,也同樣凝視著這一片湖光山色,會否也有一片來自宋朝的樹葉,悄然落於他手中茶盞,得以永存於世呢?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 揚州 一座與運河同齡的城市 下一篇文章 【文創之旅】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 4大名樓見證歷史風雨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5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6【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7【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8【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9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大陸產業發展】冠旭電子 在工廠裡栽出森林 作者其他文章【文創之旅】江西分宜奇書《天工開物》【微文創大翻轉】南豐儺 2000年的民間舞蹈活化石【微文創大翻轉】走進古代書齋 領略讀書人的世界作家徐則臣 文學和閱讀不是一成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