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創大翻轉】南豐儺 2000年的民間舞蹈活化石 文/記者劉小草 |2024.01.06 語音朗讀 93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江西省南豐縣,葉根明為「小儺師」戴上儺面具。圖/新華社在江西省南豐縣三溪鄉石郵村小學,孩子們在非遺「南豐儺舞」藝人葉根明的指導下學習「跳儺」。圖/新華社儺舞藝人葉根明在儺神廟前表演儺舞《雷公》。圖/新華社儺面具。圖/新華社 文/記者劉小草一項古老的民俗儀式,為何能在這個總人口32萬、總面積1920平方公里、以「南豐蜜桔」聞名於世的江南小城開枝散葉,歷經千年不衰?一代代南豐人在古老的儺舞中,開啟新年,祈盼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家國安康。「三伯」葉根明手提單面鼓,鼓槌落定,鑼聲漸起。頭戴黃巾,身披紅底碎花彩衣,繫一張青面獠牙、額佩銅鏡的儺面具,執一把木質開山斧……儺(讀音同挪)神廟門洞開,儺班依序而入。從開場舞《開山》到《關公祭刀》,時而蹲起跳躍、閃展騰挪,時而猜拳鬥酒、席地而坐……鑼鼓喧囂中,或緊張或戲謔,或剛勁或纏綿。一旁觀儺的孩子擰緊了眉,緊盯著廟裡的一舉一動,生怕錯過一絲一毫。一鼓一鑼,時疾時徐的節奏迴盪在這座始建於乾隆年間的小小儺神廟裡,隱隱有遠古而來的威儀凜然,又夾雜著鄉土人情的幽默詼諧。揭開儺舞神祕面紗儺,古人驅鬼逐疫的儀式,後演化為一種傳統民俗舞蹈。在江西南豐幾乎每個鄉鎮,每年春節,初一「起儺」,元宵後「圓儺」,其間儺班走村串戶,祝福納吉。據考證,南豐跳儺始於漢代,距今已有二千餘年歷史,因其古樸質拙、頗具原生形態而被譽為「中國古代民間舞蹈的活化石」。南豐儺班多以自然村組合,藝人主要是本地農民。清末至今,南豐地區至少有一百八十二個村莊組建過儺班。目前南豐仍有二千多名儺舞藝人,保留一百多個具有原生形態特徵的儺舞節目,珍藏一百多種、二千餘枚儺面具。一項古老的民俗儀式,為何能在這個總人口三十二萬、總面積一千九百二十平方公里、以「南豐蜜桔」聞名於世的江南小城開枝散葉,歷經千年不衰?年復一年,從青絲到皓首,一代代南豐人在古老的儺舞中,開啟新年,祈盼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家國安康。提起南豐儺,石郵是個繞不開的名字。這個坐落在三溪鄉間的傳統村落,被譽為「中國儺文化第一村」。不久前過世的石郵儺班「大伯」羅會武,曾被授予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等稱號。「近戲乎非真戲也,國儺矣乃大儺焉。」石郵村儺神廟門口的石製門聯,道出了石郵儺曾經的輝煌。據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吳氏重修族譜.石油(郵)鄉儺記》記載:明宣德年間,石郵吳氏第十七世祖「太尹公」吳潮宗曾在潮州任縣令,為驅邪避疫,他將儺從廣東潮汕地區帶入石郵,至今石郵儺神廟裡仍供奉有「儺祖」吳潮宗的塑像。自此,石郵儺作為吳姓宗族的「家儺」,延續發展至今。吳家為儺班活動提供經費,選出「頭人」管理儺班事務,但吳姓人不允許跳儺。石郵儺班共有八位藝人,都是村裡「雜姓」人,稱為「八伯」。「大伯」為長,依次類推,退一才能進一,其中前「三伯」可授徒。石郵儺風格粗獷古樸,頗具古風。據南豐地方文化研究學者顧建華介紹,自一九五○、六○年代起,石郵儺舞就吸引了不少文化研究者的目光。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長、著名戲曲理論家曲六乙就曾多次到訪石郵,現場觀看儺舞;日本學者廣田律子曾六進石郵,認為石郵儺「具有神祕而獰厲的風格,顯示出一種人類可以征服自然、戰勝魔鬼的深沉力量」;法國學者莊雪嬋在人類學著作《逢場作戲》中闢專章詳細介紹石郵儺。石郵儺也是南豐最早走出國門的儺班︱︱早在一九九八年,石郵儺班就曾應邀赴日本交流演出。人戴上面具即為神在石郵人心中,跳儺是一年中最莊嚴神聖的儀式。每年正月初一至十六,儺班隊伍在爆竹聲聲中走村串戶,好不熱鬧。在外打拚的村民們紛紛回鄉,邀請各地親朋好友一同觀儺。「每年大年三十早上起儺,給儺太子換服裝、洗臉;初一跳儺,十六晚上搜儺,凌晨時間圓儺,儺事活動結束、圓滿了,選擇吉利的時辰,再把面具裝箱。」石郵儺班「三伯」葉根明告訴記者。「起儺、演儺、搜儺、圓儺」四個環節都有繁瑣細緻的規矩,每年跳儺的時間和路線,也有嚴格的規定。八個節目《開山》、《紙錢》、《雷公》、《儺公儺婆》……內容和動作,不允許任何更改和走樣。「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為神。」葉根明用一句俗語,道出了儺舞藝人面對儺儀的鄭重。曾是對抗「規矩」的少年葉根明:讀懂頭人們的傳承心血一九八四年,十六歲的葉根明因為看儺舞「好玩」,開始學習跳儺,師從羅會友、羅會武等石郵儺班老藝人。「規矩」,也成了他與儺結緣近四十年的人生注腳。南豐儺易學難精,需要反覆練習,艱苦付出卻少有回報,讓很多年輕人淺嘗輒止。在儺班,不僅跳儺有規矩,出行、吃飯都要嚴守祖制。一個動作做不對,頭人手裡的煙袋鍋就狠狠砸來。學儺兩年後,生性好動急躁的葉根明,因為受不了「規矩」,和頭人起衝突,一怒之下離開了儺班。他跟著父親走南闖北,還在溫州做過皮鞋,出走儺班的那些年,葉根明賺了不少錢。「大伯去世了,儺班要招人。」幾年後,儺班招人的消息傳來,村裡人又將目光投向了他。面對家人的勸說,葉根明倔強地不肯低頭:「要我去可以,叫頭人來賠禮道歉,由他來請,我就回去。」沒想到,頭人聽聞,主動登門賠罪。看著老人誠懇的面容,葉根明心裡愧疚,於是揣著二十四個紅雞蛋,正式辦了拜師宴。回歸儺班的葉根明心裡留下疑問:為什麼「頭人」為了儺,要如此付出?意識到南豐儺的價值一九九○年代,因為在「中國廣西儺戲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的一場演出,大批海內外學者開始關注石郵儺班。隱匿在鄉野村頭的儺舞逐漸被挖掘整理,走向更廣闊的舞台。葉根明腦瓜子轉得快,當起了儺舞「翻譯」,把一直以來口耳相授的儺舞「譯」成可理解並流傳的文字,協助相關專家完成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南豐儺舞資料冊》的蒐集整理工作。一九九八年,葉根明跟著儺班第一次走出國門,在日本名古屋等地巡演。來自南豐鄉間的中華傳統舞蹈,在異國他鄉爆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演出場場爆滿,觀眾好評如潮。這一刻,他意識到南豐儺的獨特魅力和價值,也意識到自己有責任將這份傳統文化傳播出去。回到南豐,葉根明開始著手進行儺舞的推廣普及工作。當時的頭人嚴守祖制,不願意向外傳授儺舞,甚至將儺舞面具鎖進廟裡。葉根明只好自掏腰包,做面具、搞演出、進校園,拓展石郵儺的影響力。二○○六年,南豐跳儺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時的「大伯」羅會武成為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除了為鄉親們跳儺,石郵儺班有了更重大的責任:要保護好、傳承好這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代變遷,頭人更新換代,觀念也逐步轉變,小小的石郵儺班漸漸擰成一股繩,走向更廣闊的舞台。同年,葉根明在石郵小學開設了「少年儺班」,義務傳授儺文化知識。二○一三年,石郵村儺班與北京舞蹈學院共同創作了以南豐儺為題材的舞蹈作品《儺.情》。歷經六百多天,這部作品在國家大劇院上演。此後幾年間,《儺.情》出國巡演,反響熱烈。傳承重擔扛在肩上走進石郵小學校園,書聲琅琅,校園文化牆上印著少年儺班的照片。葉根明滿臉驕傲地告訴記者,在這裡,他已經帶出了好幾批、上百位學生,許多孩子都在省市級舞台上表演儺舞並拿過名次。「孩子們長大了,不一定會從事這個職業,但作為石郵人,提起家鄉的儺舞,要能說出一二。」石郵小學校長方建琴說。「年紀愈大,愈能理解頭人,真是了不起。如果不是他們堅持,石郵儺早就丟掉了。」跳了近四十年儺,葉根明對儺的那份敬畏愈來愈深,也漸漸讀懂了頭人們為傳承儺舞付出的心血。頭人敲敲打打,耳提面命的「規矩」,固有其因循守舊的一面,卻能夠在時代的洪流中護住儺之根脈。近幾年,葉根明因腿傷不再跳儺,轉而專心從事儺文化的普及和傳播工作。那個和「規矩」對抗的少年長大了,將儺文化傳承的重擔扛在了自己肩上。「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我要把它傳承好。如果在我手上沒有了,上對不起先人,下對不起自己。」葉根明說。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茅山 啟發諾貝爾獎的靈感之地 下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湖北十堰 古城蛻變汽車城 熱門新聞 01佛光會啟動救災SOP 逾千人馳援光復2025.09.2702基隆潮藝術 18公尺光獸現身2025.09.2803佛光人愛心接力 挺進泥濘第一線2025.09.2804台灣最美風景 鏟子超人湧入光復送暖2025.09.2705伊拉克通訊展 機器人搶鏡2025.09.2706依舊青山入眼來2025.09.2807明年最低工資 漲至29500元 2025.09.2708南韓氣候正義示威 臥地抗議2025.09.2809【海闊天空】一窺雲的故鄉 武界祕境之旅2025.09.2710緬甸寶塔節 上演水上慶典2025.09.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從文學發源地到科創高地【產業觀察】上海虹口 煙火氣激發科創力宛如運河悠悠水脈 影響江南文化至深至遠【文創之旅】季子故里 常州推廣誠信文化藉著詩作打造文化IP【文創之旅】何處春江花月夜? 作者其他文章【文創之旅】江西分宜奇書《天工開物》【文創之旅】吉州窯 盞中一葉,窯火千年【微文創大翻轉】走進古代書齋 領略讀書人的世界作家徐則臣 文學和閱讀不是一成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