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歷史學者、中研院院士許倬雲先生於八月四日過世,享耆壽九十五歲。他對於史學的研究與推廣為兩岸學界所推崇。他克服個人身體行動的不便,成為一位舉世知名大家的身教,可以說是人間勵志的楷模。近年來尤其願意盡其所學對年輕人傳授智慧,解析東西文明的差異,發揚中華文化的精神,更是知識分子的典範。而他以身為中國人,期待兩岸統一的職志,更是值得兩岸政治人物學習與深思。
許倬雲院士是江蘇無錫人,出生於福建,一九四九年因國共內戰隨父親來台,就讀於台大歷史系,之後赴芝加哥大學拿到史學博士,返回台大歷史系任教,一九七○年移居美國任教於匹茲堡大學,一九八○年獲選為中研院院士。期間,他對於台灣的政治和學術不曾忘情,經常在媒體發表針砭時政的言論,學術研究也不曾中斷。他研究的領域十分廣泛,涵蓋中國文化史、社會經濟史、中國上古史、西洋文明史,一直到美國文化的興衰都有深入的研究。
他和蔣經國先生有深厚的淵源,曾經擔任中研院和當時行政院的窗口,和經國先生直論國是。他是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的創始成員之一,直到逝世前仍是該會的名譽董事,對於資助多所大學設立中國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同時也向圖書館撥款用於編撰珍稀中文書籍和數字化歷史地圖。他於去年獲得唐獎第六屆漢學獎,他在致詞時特別強調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的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人心與天心的配合。他也將五千萬元的獎金全數捐給基金會以鼓勵漢學研究。
晚年他除了堅持寫作,更以直播方式,用年輕人的載具與大眾對話,傳授智慧與力量,為大家說歷史、講世界文明、介紹中華文化。始終如一踐行自己的承諾,努力留給這個世界一點東西,為當下的年輕人解惑。在YouTube中有他的直播,共有近四百集的《許倬雲說歷史》,從古到今,從中華說到西方文明,從五千年來大格局講到五百年來大變局,一直講到年輕人該如何安頓身心。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面對民進黨的去中國化,少有人能從中華文化的精髓道破,其中也闡述了他的中華情懷。他說「我真正的歸屬,是歷史上的、永遠不停的中國。不是哪個點、任何面,是一個文化體,那是我的中國。那個中國裡有孔子、有孟子、有司馬遷、蘇東坡,有王陽明、顧亭林。那個中國裡有經書、詩詞、戲曲,有人性,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還可以回到那裡去。」
在一場題為〈在迷茫的世界中尋路〉演講中,許倬雲院士對當前世界的問題提出針砭,他認為人類最大的局限在於難逃自私與群眾暴力造成的困境,西方國家都出現了內外衝突窘態,尤其美國已經失去「美麗國家」的理想,如今更對他國頤指氣使,美國霸權讓中國和歐洲都感到利劍懸在頭上。但他認為此刻更不要丟掉中華文化的價值,要用它來幫助世界,糾正他們的錯誤,沖淡他們造成的傷害。
最令人感動的是,去年他接受香港作家許知遠的訪問,問及此生最大的遺憾時,他沉默良久,淚水在眼眶打轉說:「但悲不見九州同!我是在抗戰時期長大的人,中國兩個字刻在我心裡,三、四千萬人被殺、被轟炸,不能忘,忘不掉。」許倬雲院士畢生的努力與願望,應該有人接續,有人來完成。